本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在这个既是节气也是节日的分外日子,举行追思活动,为已逝的亲人、先人和英烈持重地送上我们的思念和敬意是所有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和俗定做法。
说到清明节,敬拜的古诗词非常之多,但印象中杜牧的那首七绝小诗《清明》印象最深。此诗只有短短的四句:“清明时节雨纷纭,路上行人欲销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落。”,但普通易懂,内涵丰富,弥久不衰,至今流传了1170多年。此时此刻再次吟读,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据推测,这首诗是杜牧42岁在做刺史时所写,韶光在公元844年9月-846年中。读罢此诗,有人说它描述的是一幅春天的画卷,有人说它是一部情景剧,有人说它是一篇眇小说等,可见作者构思之奥妙,创作之严谨,用词之精准,不愧为唐代精彩的墨客、散文家。
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人(今陕西西安)。杜牧世称杜司勋,工诗、赋、古文,唐代精彩的墨客、散文家,著有《樊川文集》,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善于咏史抒怀。唐文宗大和二年 (828年)进士,为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不雅观察使、宣歙不雅观察使及牛僧孺淮南节度使幕府。入为监察御史。武宗时,出为黄州、池州、睦州刺史。宣宗时,为司勋员外郎,终中书舍人。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欣赏这首诗,让我们进一步理解了寒食节、清明、扫墓三者之间的关系。
寒食节,在阴历冬至后1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这天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等风尚,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而寒食节起源,可追溯到春秋期间,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旁边、不离不弃,乃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终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在封官加爵时忽略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敕令纵火烧山,介子推武断不出山,终极被火焚而去世。在介子推和其母去世的现场,创造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彷佛有什么东西,取出来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有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赤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地府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晋文公将血书悄悄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敕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敕令在介子推去世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便是"寒食节"的由来。
关于清明节的来历,听说来源于介子推诗中的“清明”期盼。为此今人也作诗曰:“流亡霸主晋文公,可叹酬恩噩梦中。三面点火留恨事,百鸦绕噪动哀声。奉君割股孤忠举,侍母辞官纯孝行。千载悠悠功绩在,丝丝小雨又清明。”。“清明”一开始只是一个节气,并非是节日。现在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这在我国浩瀚的传统节日中是独一无二的。
清初汤若望历法改革以前,清明节定在寒食节两日之后;汤氏改革后,寒食节定在清明节之前一日。当代二十四节气的定法沿袭汤氏,因此寒食节就在清明节前一日。从春秋期间至今,寒食节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伴随着岁月的流逝,寒食节悄悄地融入了清明节,但它所代表的人们对忠实、廉明、政治清明的欲望,却是始终如一的。
扫墓成为正式礼仪是唐朝的事情。唐明皇在开元二十年敕令:“寒食上坟,礼经无文,晚世相传,已成习俗,该当许可,使之永为常式。”也便是说在古代扫墓的“法定日期”是寒食节,而不是“清明节”。把“清明”作为“清明节” 该当是唐朝往后的事了。由于寒食节大多是在清明的前一天,随着韶光的推移,人们就把寒食、清明合二为一了。
短短四句诗措辞普通直白,音节和谐自然,情景清新生动,境界幽美,富有诗情画意,每个人读到它,都会有不同的感想熏染。对付对此诗的注释、译文、评析、辩论、理解等笔者大可不必啰嗦,友友都可到百度等平台搜索鉴赏。总的来说,杜牧七绝《清明》小诗,以其思想与艺术的精彩造诣,必将奠定清明敬拜诗千古绝唱的地位。正由于后人十分喜好此诗,从古至今对其采取删缩、变体、仿拟等再度创作不乏其人,并形成一道亮丽的诗歌景不雅观。本日从抖音上看到一位诗词爱好者对《清明》的删缩变体创作,大开眼界,与大家共赏。说《清明》诗还有宋词的读法:清明时节雨,纷纭路上行人,欲销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落。还有三字经的读法:清明节,雨纷纭,路上人,欲销魂,借问酒,何处有,牧童指,杏花村落。如果大墨客杜牧在世看到这样的读法和拆解不知作何感想,估计他老人家要收取版权费,还要多饮几杯杏花村落酒,一醉方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