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赶秋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南大门入馆,经由用青花碎瓷镶嵌的“草堂”影壁,顺红墙夹道的“花径”缓步数十米后,有一个风雅新奇的院落,其门额上书“浣花祠”三字。
所谓浣花,指的是浣花夫人任氏。
大历三年(768)七月,任氏保卫成都之战告捷,岑参正准备从嘉州(今乐山市)刺史任上罢秩东归。
因杨子琳败还泸州,江路断绝,岑参东归不成,遂改为北行。
他自南溪县(唐时属戎州,今属宜宾市)陆行赴赵化镇(唐时属泸州富义县,今属自贡市富顺县)登船,溯沱江北上,来到成都,下榻于少城北边的旅舍。
此后,他再也没能走出蜀地半步。
由于大历五年(770),岑参不幸卒于成都,享年仅55岁。

清代三十六诗仙图之岑参

除开籍贯职位的简介,元代西域人辛文房为岑参立的传,险些全剩赞赏之辞:“参累佐戎幕,往来鞍马烽尘间十余载,极征行离去之情,城障塞堡,无不经行。
博览史乘,尤工缀文,属词清尚,存心良苦。
诗调尤高,唐兴罕见此作。
放情山水,故常怀逸念。
奇造幽致,所得每每超拔孤秀,度越常情。
与高适风骨颇同,读之令人年夜方怀感。
每篇绝笔,人辄传咏。
至德中,裴休、杜甫等尝荐其识度清远,议论雅正,佳名早立,时辈所仰,可以备献替之官。
”“献替”是“献替可否”或“献可替否”的略语,泛指臣子向君王劝善规过、建议兴革。

文史精髓岑参咏成都林赶秋

于天宝八载(749)、天宝十三载(754)两度出塞,屡次为军府幕僚,往来城障烽尘间,出生入去世,造诣了岑参那些随处颂扬的边塞诗。
杜子美之后,辛文房之前,陆放翁也曾大为激赏:“公诗信豪伟,笔力追李杜。
常想从军时,气无玉关路。
至今蠹简传,多昔横槊赋。
零落财百篇,崔嵬多杰句。
工夫刮造化,音节配韶頀。
”为岑氏诗集写跋时,陆游还回顾道:“予自少时,绝好岑嘉州诗。
往在山中,每醉归,倚胡床睡,辄令儿曹诵之,至酒醒,或睡熟,乃已。
尝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
”诸如此类的事实表明,唐兴以来,罕见此类作品,每定稿一篇,人辄传咏,绝非拍马溢美。

唐代成都府及彭州、简州、蜀州、邛州示意图

岑参从小就“博览史乘”(本自大历二年进士杜確《岑嘉州诗集序》“徧览史乘”一句),以是在豪壮奇伟的边塞诗之外,他还有不少清雅高尚的咏史之作,例如《先主武侯庙》《文公讲堂》《杨雄草玄台》《司马相如琴台》《严君平卜肆》《张仪楼》《升仙桥》《万里桥》《石犀》《龙女祠》这10首五言古诗,环绕10处古迹,咏史怀古,兼及民俗,颇值得垂注。

这一组诗写的全是成都史迹,可以毋庸置疑,但作于何年何月,却无法落实,不过有人将其系于大历元年(766)。
这一年,岑参从长安赴嘉州任刺史,曾短暂经停成都。
这一年,荆州的小老乡戎昱在成都和岑参碰过一次头,并以“去世忠粉”的态度写诗《赠岑郎中》:“童年未解读书时,诵得郎中数首诗。
四海烟尘犹隔阔,十年魂梦每相思。
虽欣披雾逢迎疾,已恨趋风拜识迟。
天下无人鉴诗句,不寻诗伯更寻谁?”杜甫等《为补遗荐岑参状》所谓“时辈所仰”,此事可为一证。

“先主与武侯,相逢云雷际。
感通君臣分,义激鱼水契。
遗庙空萧然,英灵贯千岁。
”这六句总题《先主武侯庙》。
唐时,“先主武侯庙”在成都府成都县之南,其前殿祀三国蜀先主刘备,后殿祀三国蜀武乡侯诸葛亮,此即杜甫所谓“先主武侯同閟宫”。
庙前有老柏,黛色参天;庙后有古墓,巍然如山。
“先主与武侯,相逢云雷际。
感通君臣分,义激鱼水契”四句,简而言之,便是“君臣已与时际会”的意思。
鱼水情深的君臣早已骨枯魂散,但他们的英名则贯穿千岁、流传至今。

“文公不可见,空使蜀人传。
讲席何时散,高堂岂复全。
丰碑笔墨灭,冥漠不知年。
”这6句总题《文公讲堂》。
文公讲堂,唐人颜师古谓之“文翁学堂”。
跟先主与武侯一样,文翁其人也早已消散不见,但其建校办学的功业仍在蜀人中间传颂。
“讲席何时散,高堂岂复全。
丰碑笔墨灭,冥漠不知年”4句与“遗庙空萧然”差相仿佛。

“吾悲子云居,寂寞人已去。
娟娟西江月,犹照草玄处。
精怪喜无人,睢盱藏老树。
”这六句总题《杨雄草玄台》,可以卢照邻“寥寂寥寂扬子居”一言以蔽之。
子云居,在成都县治之东、成都府治之西,内有一“草玄台”,即唐人卢求所谓“草玄亭”,相外扬雄在此起草《太玄》。

“相如琴台古,人去台亦空。
台上寒冷落,至今多悲风。
荒台汉时月,色与旧时同。
”这6句总题《司马相如琴台》。
人去,台荒,只有秋风依旧、月色依旧。
举少以概乎多,可仿上一首句式这样表达:吾悲司马公,寂寞人已去。
娟娟汉时月,犹照弹琴处。
与岑参同年病逝的杜甫也专门写过这个琴台,其地当在今通惠门内金河街、同仁路南口原金花桥一带。

“君平曾卖卜,卜肆芜已久。
至今杖头钱,时时地上有。
不知支机石,还在人间否?”这6句总题《严君平卜肆》。
“杖头钱”故事晚出严氏之后,只因君平卖卜“日阅数人,得百钱,则闭肆下帘”,唐人遂爱挪用此典来形容他的萧散。
岑诗之外,王绩《戏题卜铺壁》亦云:“不应长卖卜,须得杖头钱。

“传是秦时楼,巍巍至今在。
楼南两江水,千古长不改。
曾闻当年人,岁月不相待。

这6句总题《张仪楼》。
秦时楼至今在,两江水长不改,然而秦时人(张仪)却不可见,由于岁月不相待。

“长桥题柱去,犹是未达时。
及乘驷马车,却从桥上归。
名共东流水,滔滔无尽期。

这6句总题《升仙桥》。
看似在写桥,其实在写人——司马相如。
其名无尽期,换句话说,便是“英灵贯千岁”。

“成都与维扬,相去万里地。
沧江东流疾,帆去如鸟翅。
楚客过此桥,东看尽垂泪。

这6句总题《万里桥》。
“江水初荡潏,蜀人几为鱼。
向无尔石犀,安得有邑居?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
”这6句总题《石犀》。
李太守指李冰。
他做石犀,下镇江水,泛溢不近张仪楼;又造七桥,上应七星,万里桥即七者之一。
楚客指岑参自己,独在异域,东归无期,故而垂泪。
历代对李冰的评价,数这首《石犀》最高。

“龙女何处来,来时乘风雨。
祠堂青林下,宛宛如相语。
蜀人竞祈恩,捧酒仍击鼓。
”这6句总题《龙女祠》。
此祠在今青龙街、西府南街一带。
龙女的来历是这样的:某年某月某日中午,一队女骑前后簇拥着一乘牛车,长驱直入柳公绰伯父、成都令柳子华视事问案的厅堂。
不一会儿,一个号称“龙女”的美姝走下车来,被旁边扶卫着登上台阶,同子华相见,她说:“宿命安排我与君为配偶。
”于是二人饮酒作乐,步入洞房。
从此往来来往为常,远近皆知。
后来,子华罢官,不知所终,传说是到了龙宫,娶了水仙……

敬告:本文已经成都日报授权转载,未经原发媒体成都日报授权,请勿转载!

来源:《成都日报》2024年8月6日第8版

作者:林赶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