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看似在技法和表达上并无什么特殊之处的诗句,却将一年四季中最有特色的意象融于这十四个字当中,也表达了日本对付四季的审美。
而这句诗便是来自于日本佛教曹洞宗创始人——道元和尚所做的一首和歌

对付和歌的鉴赏和研究,著名翻译家、学者郑民钦师长西席可以说是非常威信的,他不仅有着多年的日本文学研究履历,译有《源氏物语》《奥州小道》《东京人》《春琴抄》《燃烧的绿树》等日本文学作品,还著有《日本俳句史》《日本民族诗歌史》《和歌美学》等日本诗歌研究鉴赏作品。

《风雅和歌》系列丛书是郑民钦师长西席继《风雅俳句》系列之后再次推出的鉴赏文集,再续风雅之韵。

日本和歌中的精细美丽与忧闷

与《风雅俳句》相似的是,在这一套丛书之中依然以春夏秋冬的四季为主题俩划分,将日本经典和歌分为《春苑桃花红》、《夏野芳草碧》、《漫山秋色浓》、《寒冬雨意遥》四卷,对包括纪贯之、柿本人麻吕、在原业平、西行法师、和泉式部、小野小町、石川啄木、与谢野晶子等数十位著名歌人,共计三百余首和歌进行赏读。

木心说:日本和歌很浅,浅得有味道。
很轻,很薄,半透明,纸的木的竹的。
日本味。
非唐非宋,也非近代中国的口语诗。
不见哪儿有力度、深度,或有聪慧涌现。
你要写却写不出来。

便是这种清浅的小诗,却绵远悠长,也渗透着日本历史文化中的精髓与特色。

01.和歌之远

日本的诗歌形式对付我们来说,或许被更多人理解的是俳句,而和歌这种诗歌形式被提起的时候就相对较少了。

实在,和歌比俳句要更加古老,它起源于口耳相传的远古时期,这天本韵文学最早的传统形式之一,从《古事纪》等书本中就涌现了和歌余存,到《万叶集》期间就已经基本定型,而在安然时期的《八代集》期间,和歌作为日本宫廷文学的样式之一,发展达到了繁荣的顶峰。

由于和歌历史悠久,以是从很多流传于世的和歌之中可以反响出日本的历史、文化、风土、宗教等发展的进程,受汉诗的影响但又不同于汉诗,和歌有着光鲜的日本特色,因此被称为“大和之歌”。

《万叶集》作为日本现存的最早的和歌集,在日本的地位相称于《诗经》在中国的地位,个中“万叶"有“万言"、“万世相传"的意思,这个名字正适可而止地表现出了和歌内容的涵盖之广。

在这20卷4500首和歌中,从帝王的行幸游宴到百姓的婚恋思归,从风土人情,到四季之景,不一而足。
于是早期的《万叶集》以题材分为“相闻"、“挽歌"和“杂歌"三大部类,以“相闻"讲感情,“挽歌”作哀悼,“杂歌"表广博。

人们用这些短句抒发胸臆,感叹着生活之苦闷,赞颂着自然的美好,也陈说着内心的相思,哪怕一千多年过去,和歌在日本文学史上依然霸占着重要的地位,比如去年的时候,日本内阁官房主座菅义伟就宣告说,日本将从今年5月1日起启用新年号“令和”。

而这个新年号“令和”便是出自《万叶集》中《梅花歌并序》的诗句“早春令月、气淑风和、梅披镜前之粉、兰熏珮后之喷鼻香”。

日本漫画作家新海诚的动画电影《言叶之庭》和《你的名字》,就都曾涌现过《万叶集》的经典和歌,比如《你的名字》中,三叶的老师教授的这首和歌:

长月薄暮后,伫立露沾身。

莫问我为谁,我自待伊人。

而回溯一下就会创造,这位老师便是《言叶之庭》的女主角雪野百喷鼻香里,她对男主角吟诵的也是一首和歌:

隐约雷鸣,阴霾天空。

但盼风雨来,能留你在此。

02.和歌之美

法国艺术史家艾黎・福尔曾说:“日本人始终具有很强的感想熏染力和敏锐性。

日本和我们一样,是一个四季分明的国家,对付四季变换的敏感和赞颂也是在文学作品当中很常见的,随着时令不断循环,大自然中的景致和人们的生活都随之发生着变革,这些变革被人们捕捉到,表示在文学之中,歌咏着四季之美。

这种美中有很多是在表达着一种哀伤的情怀,我们都知道,“物哀”这天本自古以来流传已久的一种美学理念,尤其在日本文学中的表示是最多的,个中在日本文学中霸占主要位置的和歌自然也不例外。

“物哀”之中包含着多种感情,譬犹如情、哀伤、悲叹、赞颂、爱怜、怜惜……这些感情与情景领悟,就像是一种触景生情的真情流露,比如《万叶集》中就有一首和歌,讲述了上宫圣德皇子出游竹原井之时,见龙田山去世人的场景,于是悲从中来:

汝在自家中

妹子手中抱

旅途卧草枕

游子实可怜

四季变换中须臾即逝的形态自然也是和歌题材中的重点,日本著名的弘法大师在《文镜秘府・论文意》 中说:“春夏秋冬气色,随时立意”,松尾芭蕉在《三册子》也曾说:“谓之随顺造化,以四季为友。
所不雅观无不有花,所思无不有月 。

比如在这套和歌集的《春苑桃花红》一卷中,收录了大伴家持的这样一首和歌:

春日艳阳天,

云雀欢唱入云端,

我却独伤悲。

云雀唱着欢畅地歌飞到云端之上,一派春末夏初活气盎然的美好景致,可是在大伴家持的眼中,却是花鸟带愁,山川含恨的,心中的愁云惨雾让面前的春意融融都失落去了发达之感,由人的生存之悲而产生的凄惆之意油然而生。

又如小野小町的这首:

花色渐褪尽,

此身徒然过俗世,

长雨下一直。

小野在这首和歌中以花自喻,然而花开有时花落亦有时,正如女子容颜,年轻时再花容月貌,也熟年老色衰之时,美好的事物总是无法长久的留住。

这些须臾即逝的霎时之景每每能引发出人们内心深处不一样的情绪,周作人就曾说:“如果我们‘怀着爱惜这在劳碌的生活之中浮到心头又复随即消逝的霎时的觉得之心’,想将他表现出来,那么数行的小诗便是绝好的工具了。

自然中的变幻与消散正如生命中的无常,以是在这些不断变革着的景致之中,也无不表示着物哀之美,春花秋月,夏荷冬雪,都可以成为诉说情怀的最美意象。

正如日本美学家今道友信所言:“按照日本人的一样平常的思维方法,他们常把美算作一种十分渺茫的东西,算作一种很快就会消逝的征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