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毛泽东诗词赏析卜算子咏梅

已是峭壁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赏读】

梅花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千年吟咏不绝的主题。
宋代林逋,这位赏梅爱梅的大隐士就有很多吟唱梅花的诗篇。
以“妻梅子鹤”的感情寄寓于梅花之中,可谓爱梅之最的文人了。

毛泽东的这首词作于1961年12月。
这一年12月27日,毛泽东指挥党内印发自己的《咏梅》词时,对陆游的原词作了如下解释:“作者北伐主见失落败,天子不信赖他,卖国分子打击他,自己陷于伶仃,感到苍凉寂寞,因作此词。
”毛泽东这首《卜算子·咏梅》的主题,他曾作解释:“近作咏梅词一首,是反改动主义的。

上阕首二句写时令的变革。
“风雨送春归”,意谓暮春时节,风雨交加,送走了美好的春光。
“飞雪迎春到”,意谓隆冬时节,飞雪漫天,却已模糊地透出春讯。
一“送”一“迎”,“春归”“春到”,自然界节序在嬗变,虽有“春归”的暂时失落落,却还有“春到”的希望。
这两句,虽写的是自然征象,反响的却是墨客对前景的乐不雅观感情。
“已是峭壁百丈冰”,是对当时天下场合排场的象征性概括。
在寒冷的日子里,“犹有花枝俏”,一个“俏”字,写尽了玉骨冰心的梅花敢于傲霜抗寒、迎难怒放的神韵,而与陆词“寂寞开无主。
已是薄暮独自愁”的梅花心性全然相反。
“俏”,是墨客对马克思主义者在困难困苦的环境中依然能够保持不懈的赞颂。

下阕,针对上阕末句的“俏”字,进一步刻画梅花的精神风貌:“俏也不争春”。
陆词说,“无意苦争春",“争春”是可以“争”的,只不过“无意苦争”而已。
此词“俏也不争春”,反用其意,梅花的精神境界比陆词中的更高了一层。
本词中“只把春来报”,则写梅花本能地把“报春”当本钱身的神圣天职,精神境界又得到了提升。
再看“不争”“只报”,一正一反,在“俏”的根本上,进一步赞颂了梅花的志节和情操。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两句再塑梅花甘心奉献、隐身群芳的品质。
陆词中有“群芳”,此词中有“山花”,二者的字面意义相同,而象征意义却迥然不同。
陆词以“群芳”比喻权臣,梅花“一任群芳妒”,是陆游自明心境,表示听凭权贵如何妒忌,仍旧孤芳自赏,暗香如故。
本词则以“山花”比喻革命者,“她在丛中笑”,表示中国共产党人虽然是“报春”的先行者,但只是“山花”中的一朵,笑在胜利的“丛中”。
“她在丛中笑”与陆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大异其趣。
它极耐人寻味,既是胜利者的笑,也是对革命前景的璨然的笑。
这一句,使梅花的形象升华到了极点,全诗达到了高潮,戛然扫尾,余韵无穷。

关注专题 欣赏更多:合集|文化综合专栏 | 毛泽东诗词鉴赏 - 今日头条

#专题·毛泽东诗词鉴赏#

#美友专题精选收藏#

#美友古诗词#

#美友古诗词赏析专题#

#美友每天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