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宋嘉祐四年(1059,一说是公元1060年),王安石奉命出使辽国,来回经由白沟,有感而写了这首古体诗。
王安石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
众人又称王荆公。
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夸奖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善于,且有名作《桂枝喷鼻香》等。
而王荆公最得众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东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白沟行注释:

宋代王安石白沟行古诗不雅赏及解析 涨常识

白沟河边蕃(fān)塞(sài)地,送迎蕃使年年事。
白沟河是宋辽交界的边塞之地,年年都有送迎辽国使者的事情。
白沟:宋辽之间的界河。
蕃:指辽国。
塞:边塞。
送迎蕃使:自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起,北宋每年要向辽交纳大量银绢以为“岁币”,两国岁岁通使往来。
故诗中云“年年事”。

蕃马常来射狐兔,汉兵不道传烽燧(suì)。
辽国人常常借口打猎亲侵扰边界,边界上的驻军却不知道点燃烽火发出警报。
蕃马:指辽国军人。
射狐兔:佃猎野兽,实际是指辽军越境骚扰。
不道:不说,不认为有必要。
烽燧:烽火,边疆上报警的旗子暗记。

万里鉏(chú)耰(yōu)接塞垣(yuán),幽燕桑叶暗川原。
边塞护卫着广阔的农业生产地区,幽燕两州韵蚕桑生产又占宿极主要的地位。
鉏:同锄。
耰:古代用来平整地皮和覆盖种子的农具。
接塞垣:延伸到了边界地区。
幽燕:指今北京市、天津市、河北北部一带地区。
桑叶:代指农桑,即庄稼,暗川原:山川原野一片翠绿。

棘(jí)门灞(bà)上徒儿戏,李牧廉颇莫更论。
可是边界上的守将对此毫无所知,他们把自己的事情当儿戏,如果想找像李牧、廉颇那样的良将,那就更是找不到了。
棘门:原为秦京宫门,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
灞上:在今陕西西安市东面,是军事要地,文帝令刘礼领兵驻守。
李牧、廉颇:都是战国期间赵国(都城在今河北邯郸市)名将,都曾打败过北方的强敌。

王安石的紧张作品有:

梅花、元日、登飞来峰、泊船瓜洲、桂枝喷鼻香·金陵怀古、江上、答司马谏议书、读孟尝君传、午枕、浪淘沙令·伊吕两衰翁、渔家傲·平岸小桥千嶂抱、北陂杏花、钟山即事、示长安君、伤仲永、书湖阴师长西席壁、游褒禅山记、春夜、梅花、送和甫至龙安微雨、岁晚、葛溪驿、北山、浣溪沙·百亩中庭半是苔、南乡子·自古帝王州、孤桐、午枕、题张司业诗、将母、河北民等。

《白沟行》由[小孩子点读]APP - 小学家庭辅导专家,独家原创整理并发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