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
知是他山落雨来。
本诗描写夏日的一场山中夜雨,构思风雅。诗中采取前后两句比拟的形式,先实写晴朗的山夜,将晴朗描写到极致;后写早上起来创造曾下过的山雨,突出墨客的惊奇感。
夜晚,朗月高悬,银星闪烁,山林被照耀得通明透亮,天空湛蓝如洗,不见一丝云彩,四周万籁俱静,也不闻轰隆隆的雷声……
“平明”,“忽”见: 山间溪涧里水势骤涨,水流湍急。仔细不雅观察周边环境,并没有下过雨迹象,是“他山”,也便是别的山间下了一场透雨。
山区有这样一句农谚:“六月落雨分牛背脊”;刘禹锡在《竹枝词》里也说过:“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可见,他山落雨此山晴是山区常有的景象征象。诗中把这一抵牾的景象征象定格成一帧别有情趣的山雨图。
这首诗的表现手腕值得玩味,前两句写山间的夜晚,星月皎洁,晴空万里的景象征象,后两句是写降雨后的景不雅观,而下雨的过程也即雨本身则略而不写,看似与写雨无关,实却无不关涉一个“雨”字。墨客写雨前之景,强调昨夜景象晴朗,实言此山无雨。后两句写雨后之景,突出“忽见溪流急”,并以之推知“他山落雨来”,原来是他山之阵雨注入溪中,形成了“溪流急”的景象。大概这是一场安然的阵雨,只管暴雨如注,导致溪满池溢,可并未惊扰人们的好梦; 大概这是一场雷雨,纵然电闪雷鸣,如铁马驰骤,似金戈撞击,其实鼓噪热闹了好一阵子,可毕竟是“他山落雨”, 墨客身在此山,隔着高大的山岭,怎么瞥见? 在睡梦中又怎么会听见?
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南宋墨客。工诗,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并称为“永嘉四灵”,个中翁卷最年长。淳祐十年(1183年)登乡荐,平生未仕,以诗游士大夫间。诗以清苦为主,有《苇碧轩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