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山怀古》(唐)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间几次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古诗词赏析西塞山怀古唐刘禹锡

今逢到处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释】

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别号羽士洑,山体突出到长江中,因而形发展江弯道,站在山顶犹如身临江中。

王濬:西晋时益州刺史,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

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

王气:帝王之气。

黯然:一作“漠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置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落败。
寻:长度单位,古时八尺曰寻。

降幡(fān):降旗。

石头:石头城,故址在今南京清凉山,吴孙权时所筑。
王濬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屈膝降服佩服。

到处为家:意即天下统一。

故垒:指西塞出,也包括六朝以来的战役遗迹。

【译文】

王濬的战舰离开益州顺江东下,显赫一时的金陵王气骤然失落色。
千寻长的横江铁链沉入江底,一片白色的降旗挂在石头城头。
自东吴灭亡往后,在金陵建都的王朝都已先后灭亡,而西塞山依旧矗立在长江岸边。
从今往后天下一统四海一家,昔日的故垒在飒飒秋风中长满冷落芦荻。

【赏析】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
唐朝期间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是王叔文派政治改造活动的中央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改造失落败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

公元824年(唐穆宗长庆四年),刘禹锡由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刺史调任和州(治今安徽和县)刺史,在沿江东下履新的途中,经西塞山时有感而作此诗。

这是一首怀古的诗,表明国家统一是民气所向,告诫要防止历史上分割局势的重演。

诗的前四句写西晋灭吴的历史故事,用词洗炼、构造紧凑,利用比拟的手腕写出攻守双方的强弱以及战役的结局:一个“下”字,既写出来晋军势如破竹的气势又表明晋军顺江而下的进攻线路;一个“收”字写出了东吴君臣闻风丧胆、望风披靡的丑态;一“沉”一“出”,除了方位上的比拟(一个下沉,一个高举),还暗含着色彩上的比拟(一边是晋军烧毁铁锁的冲天火光,一边是屈膝降服佩服的白旗)以及双方气势上的比拟(晋军得胜趾高气扬,东吴兵败仓皇兔脱),写出了战事及结果。

后四句写西塞山。
墨客把六朝的更迭兴亡作为西塞山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从而大大开拓了诗的境界。
墨客因“六朝往事随流水”而“伤”,而山川“依旧”,反衬出人事之变革,六朝之短匆匆,更令人“伤”。
“今逢到处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反响了国家的统一是历史的一定,而这正是对当时重新举头的盘据势力的迎头一击。
 

感谢阅读!
您的评论和关注,是我前行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