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买了一本书,《随着诗词去旅行》,又好又便宜的纸质书。不过我读这本书——读此类书,多少会有一种意犹未尽的觉得。就像陆游说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果一个人打算、或者已经在写读诗的感想熏染,尤其是写读山水诗的意境,是不是作者本人该当走在山水之间才更好一些。
去年秋日在太行山徒步。当天操持的行程,是虹梯关走到虹霓村落。但是清晨出发早,而且走得比较快,中午11点就到达虹霓村落。在虹霓村落的小饭店吃了一顿饭。以为住下来有点早,于是连续往前走。这一下又走过了——途中几处途经的村落落,槐树坪村落,罘兰岩村落,都没有可供旅人住宿之处。查看舆图,只能沿着山间公路一贯走,走到西井山村落,才会有住处。那就走吧。
这条路该当是乡道级别,在大山中穿行。路边绿荫掩映之处,还有几座极小的村落落在万树丛中隐现。偶尔可以听到鸡鸣犬吠之声但人迹难觅。这时候的我,齐心专心在赶路,由于晚上住在什么地方还不知道呢。心里不托底,也顾不上负责欣赏沿途景致。
穿过一座小村落落,前面是大上坡路,走起来很辛劳。这时候没办法,辛劳也要走,不然怎么办。一贯走一贯走,一贯喘一贯喘,终于走到坡顶。所谓坡顶,实在是“阶段性”缓冲。由于我瞥见,还有更漫长的山路在等待着我。山路漫长到什么程度呢?实际上我还相称于在山脚下。大山之巅,一条路如白线。一辆赤色大卡车仿佛是一个小火柴盒,在白线上缓慢行驶。我没有任何选择,必须拖着行李车登上山巅。现在回看当时的心情,恐怕确实不存在任何诗情画意——虽然景致很美——只是齐心专心一意往前走。
实在路都是走出来的。你看再高的山,再险的路,不犹豫不转头,一步一步走过去,究竟能登上山顶。我在途中休憩了几次,山路太陡了,想一口气爬上去也不可能。好在韶光还来得及,太阳仍旧挂在3点钟位置。就这样逐步登上山顶,准确地说是我瞥见赤色卡车开过的地方。顺便说一句,山路上一个人都没有,也险些没有车途经。在太行山深处,想看到一个人是很难的。
很小的时候,就读过、会背诵一首元曲,马致远的《天净沙》。相信很多人与我一样,对这首元曲再熟习不过。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是不是特殊熟习的一首小令,又特殊故意境。非常多的文学评论书本,选择这首小令作为元曲的代表作。更有特殊多的诗词评介作者,环绕这首小令写出天量的笔墨。咱们也说不出来那些话,文化程度弗成。不过我在登上太行山巅的瞬间,心中的第一感想熏染,油然而生的诗意充斥在心里:“这不便是《天净沙》吗?”
万山如海,群峰似浪。峰起涛涌,夕阳如悬。暮霭苍茫中,千峰万壑沉默无语。一人、一个小行李车,独自走在晚山之中,断肠人在天涯。曾经很熟习的一首诗,真的处在这样的景致里,彷佛变得陌生。原来各种理解,什么一幅山水画,什么重笔浓彩的泼墨写意,什么情景交融、人在画中,实在都无所谓。主要的是你心中那种既熟习又陌生的觉得,宛如曾经在梦中存在的场景,居然涌如今面前。前面山路上骑着毛驴的身影,驴背上还有大略的行囊。正在走向如血的残阳,只把背影留给了你。人影已经消逝不见。你却分明听见山路上传来的歌吟之声: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
群山万壑赴荆门,
成长明妃尚有村落……(杜甫)
或者是:
家在苍烟落照间,
丝毫尘世不干系……(陆游)
再或者是: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关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犹豫,
伤心秦汉经行处……(张孝祥)
但最贴切的还是: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
太行山徒步过去快一年了。然而登上山巅那一幕仍旧留存在心里。光彩欣赏到如此壮阔的自然风光,当然也为我的幸运而欣然。旅途中的某个瞬间,在脑海中定格,终生难以忘怀。我以为这才是旅行的意义所在吧。以是,在旅途中领略诗词意境——如果你是古诗词爱好者,那么不妨走出去,走在名山大川之中。古人的诗词也不是憋在蜗居里生造出来的,那是真正有生活来源的。“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赓续魂”,正是这样。
清晨离开虹梯关村落
太行天路入口
穿过挂壁公路
中午到达虹霓村落
连续在太行山中徒步
山中的村落
图正中的红点是一辆大货车
放大再看
天柱峰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读书有得(106)202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