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哀景写乐”,无论是诗或曲,都较为少见。
这大约是由于,旧时期的文人“不快意事常八九”,一遇哀景,则感慨系之,以是悲秋之作甚多;感情高昂的罕有。
过多也就难免不免令人厌腻,乃至形成谰言。
因此,“以哀景写乐每每却给人强烈的新鲜感”。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有老马,不必取长途。

一切景语皆情语古代诗词中情景互衬的诗句

“片云”“孤月”意境悲惨,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表示了作者“义士晚年,壮心不已”的乐不雅观旷达。
“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寓意,玉轮和“我”都是一样的孤独寂寞的;“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流落他乡,漫漫永夜中;“落日”比喻自己薄暮晚年,“秋风”则是面前实景,与上句“落日”喻象相对,虚实结合。
两联情景交融,塑造出一种天高地远、孤月独照的生僻意境。
落日、秋风是一种悲惨的觉得,但却比喻了墨客正处晚年,并以“老马”自喻,表现了积极入世的精神及老当益壮的情怀。

以乐景写哀情

属反衬手腕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快的场景,而实际上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感情。

我国古典诗歌,其所写景物,有时从对立面的角度反衬生理,利用忧思愁苦的心情同良辰美景气氛之间的抵牾,以乐景写哀情,却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如《行宫》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这首诗便是利用了这一手腕。
诗所要表现的是悲惨哀怨的心境,但却着意描述红艳的宫花。
红花一样平常是表现热闹场面,陪衬欢快感情的,但在这里却起了很主要的反衬浸染:盛开的红花和寥落的行宫相映衬,加强了时移世迁的盛衰之感;春天的红花和宫女的白发相映衬,表现了红颜易老的人生感慨;红花美景与凄寂心境相映衬,突出了宫女被禁闭的哀怨感情。
红花,在这里起了很大的浸染。
这都是利用好景致与恶心情的抵牾,来突出中央思想,即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谓“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

台城》 (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金陵便是南京。
六朝是吴;东晋、宋,齐、梁、陈(公元317—589年)。
这六个朝代都建都南京,都韶光短暂。
六朝以奢侈豪华著名。
到唐朝时,六朝已经由去,其豪华已衰败,因此唐朝墨客到南京吊古,总是为六朝哀伤感慨。

墨客看到江雨霏霏,江草丛生,面前一片荒凉衰败的景象,想到六代豪华已似梦幻一样过去,十分伤感。
但是当他来到台城,瞥见春光妖冶,柳絮飞舞,烟笼十里,他想到自然界的景致依旧这样美好,而人事全非,昔日的荣华—去不复返,另有一番哀伤。
因此这首简短的诗,兼用情景陪衬与情景反衬这两种手腕来写。
这样二者并用,加强了诗的传染力和效果,是很成功的作品。

以哀景写哀情

《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神。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当时范仲淹被派经略延安,镇守边陲,防御西夏。
这首词是他切身的体会。
“塞下”、“秋”、“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羌管”,寒风萧瑟,十室九空,充满肃杀之气。
耳之所闻,目之所睹都给人以凄清、凄凉之感。
将军和征夫离家万里,在塞外看到雁南飞,听到悲哀的笳声和羌管,既希望取得伟大的胜利,而战局长期没有进展,又难免思念家乡,魂牵梦绕着妻儿。
爱国激情、浓重乡思交织在一起,构成他们繁芜而又抵牾的感情。
词中所写的凄凉惨恻的景象,充分合营当时的人抵牾感情,情景交融,使全词情调苍凉而悲壮。

以乐景写乐情

《登科后》孟郊

昔日邋遢不敷夸,目前放荡思天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诗的后两句活灵巧现地描述出墨客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畅快淋漓地抒发了贰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
这两句神妙之处,在于情与景会,意到笔到,将墨客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的得意情景,描述得生动光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