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其二》由于措辞过于平淡,历来读者都不屑一顾。
实在,这首诗暗含有讽刺,而且墨客的构思很大略,随意马虎学习。
我们来读一读。
古镇城门白碛开,
胡兵每每傍沙堆。
巡边使客行应早,
欲问安然无使来。
写作背景:安史之乱后,吐蕃趁虚大兴甲兵,霸占了唐西北凉州等几十个州镇,长达半个多世纪。墨客目睹这一现实,感慨万千,写了《凉州词三首》。
凉州古城
一、奥妙埋伏笔,为了引出一个精确的建议。
1、古镇城门白碛开,胡兵每每傍沙堆。白碛(qì),沙漠地带。
傍,靠近。
沙堆,小沙丘。
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是:古镇的城门朝着沙漠地带开敞,而胡人的士兵常常躲在小的沙丘阁下。
这两句看似写得很平淡,墨客却巧设了一个伏笔。
我们来仔细剖析。
胡人的士兵为什么要躲在沙丘旁?
由于“古镇城门白碛开”。
您想想看,唐朝士兵驻扎的古镇,城门朝着沙漠地带开敞,而胡人的士兵躲在沙丘旁干什么呢?
答案很明显,胡人的士兵时候准备偷袭城门。
这就暗示出了当时的场合排场:双方并没有大规模战役,唐朝士兵驻扎防守,而胡人士兵进行偷袭。
但是您要格外把稳两个字,“每每”。
这两个字是关键。
胡人士兵常常来偷袭,唐朝士兵肯定要高度警觉,一刻不能放松。
这实在是一种生理战,偷袭的一方处于主动地位,而防守的一方只能疲于应对。
可见,唐朝士兵的生理压力很大,很疲倦。
您看,墨客没有直接描写唐朝士兵,而是用平淡的措辞描写出两军的形势,侧面陪衬出了唐朝士兵的生理疲倦。
是不是很奥妙?
这便是墨客设下的伏笔,为了引出第三句,我们接着读。
沙丘
二、提出精确的建议。
2、巡边使客行应早。巡边使客,巡视边城的青鸟使。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巡视边城的青鸟使出行该当要更早。
诗人为什么会溘然想到巡边青鸟使?
便是由于边镇常常受到胡人士兵的偷袭,唐朝士兵的心里很疲倦。
巡边青鸟使,不仅要为朝廷巡视边防,还要代替朝廷慰问边关将士。
王维曾写过《使至塞上》这首诗,个中“单车欲问边”,就点明了他去边关的目的:作为巡边青鸟使,他要去慰问边关的将士。
回到这首诗,张籍在边城看到了士兵们心里很疲倦,以是他很自然地想到了巡边青鸟使。
而“应”这个字,暗示了墨客建议的精确性:朝廷该当早一点派青鸟使来,这样就可以鼓舞士气,不给仇敌可乘之机。
这便是墨客提出的精确建议,而精确建议的来源便是前两句的边地形势。
那么如何形成讽刺的呢?
我们连续读第四句。
三、尾句,设立抵牾,完成讽刺。
3、欲问安然无使来。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想要边疆安然无事,却又没有青鸟使来。
这一句设立了什么抵牾呢?
墨客提出的建议:要确保边疆安然,朝廷就该当早一点派青鸟使来。
朝廷的实际做法:想要边疆安然无事,但是不派青鸟使来。
您看,这明显相互抵牾。
而墨客提出的建议,是根据他自己在边疆的亲眼所见,然后做出的判断,是精确无误的。
那么,朝廷的做法肯定就禁绝确了。
朝廷想要边疆安然,却又不关心边疆的将士,想要马儿跑,又不给马吃草。
这种明显的抵牾,便是墨客对朝廷无情的讽刺。
四、总结
我们回顾一下这首诗的脉络。
首先,奥妙埋伏笔,为了引出墨客精确的建议;
其次,墨客提出了精确的建议;
结尾,朝廷的做法与墨客的建议发生抵牾。
从这首诗我们可以理解到:如何才能让讽刺更有力?
方法:形成明显的抵牾。
要点:突出个中一方的精确,反衬出另一方的禁绝确。
是不是很大略?
这便是墨客的构思。
站在墨客的角度来读诗,我是沉于古诗,欢迎关注我,每天都会为您解读一首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