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者,吟咏脾气也。
抒怀是古典诗歌最根本的特色之一,也是高考古典诗歌最青睐的内容之一。
因此,古典诗歌的复习备考就不能不关注古诗词中常用的抒怀办法。
下边举例先容8种古诗词中常见常用的抒怀办法。

一、直接抒怀

直接抒怀,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宜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怀办法。
例如孟郊的《登科后》:

登科后

古典诗歌中常用抒情办法例析

孟郊

昔日邋遢不敷夸,

目前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墨客孟郊40岁及第,他自以为从此便可以别开生面,生气勃勃,大展鸿图了,满心按捺不住得意惊喜之情,便写下了这首诗。
诗一开头便直抒胸臆,以往在生活上的困顿与思想上的局限拘谨再不值一提了,目前金榜题名,郁结的闷气正如风吹云散,心中真有说不出的畅快。
加上后两句的间接抒怀,畅快淋漓地抒发了贰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

又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

全篇以年夜方凄凉的调子,表现了墨客失落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二、借景抒怀

作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不雅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予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予以抒发,这种抒怀办法就叫借景抒怀。
如杜甫的《绝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全诗抒发了羁旅异域的感慨。
此诗的艺术特点因此乐景写哀情,惟其极言春光融洽,才能对照出墨客归心殷切。
它并没有让思归的感伤从景象中直接透露出来,而因此客不雅观景物与主不雅观感想熏染的不同来反衬墨客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
又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敷,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是一首写景诗。
此诗处处紧扣环境和时令特色,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述得活气盎然,恰倒好处。
它的妙处,不在于穷形尽相的工笔描述,而在于即景寓情,写出了自然之美所给予人的集中而饱满的感想熏染。

三、借物抒怀

墨客常用一种移情的手腕,将主不雅观感情外化到客不雅观事物上。
如杜牧的《赠别》:

赠别

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

烛炬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这是一首抒写墨客对妙龄歌女留恋惜别之情的诗,本诗虽写离愁,却不用“悲”、“愁”等字,而是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上那燃烧的烛炬,借助此形象来抒发个人的留恋惜别之情。
那彻夜流溢的烛泪,便是在为男女主人公的离去而伤心。
其间暗含的拟人手腕,则更是奥妙真切。
又如王维的《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红豆”与一个凄美的故事有关。
传说古代有一位女子,因丈夫去世在外地,自己就哭去世在一棵树下,化为红豆。
于是人们又把红豆称为“相思子”。
唐诗中常用它来关合相思之情。

古典诗歌中的有些事物在表情达意上因历代相沿,甚至形成一些“套路”,紧张可分为两类:

(1)写送别和离愁所借之有:柳(杨柳、折柳)、梅、草(芳草、青草)、残月、烟波、长亭、短亭、关山、玉关等。
如: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范仲淹《苏幕遮》)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李白《菩萨蛮》)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李白《子夜吴歌》)

(2)写羁旅、愁绪所借之物有:寒蝉、西风、归雁、夕阳、残照、斜阳、猿啸、子规(杜鹃、杜宇、蜀鸟)、鹧鸪、笛、管等。
如:

寒蝉悲惨,对长亭晚。
(柳永《雨霖玲》)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李白《蜀道难》)

羌笛何须怨杨柳,东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辛弃疾《菩萨蛮》)

四、借事抒怀

有两类:一类是叙事性作品,如杜甫的《兵车行》、白居易的《卖炭翁》等;一类是抒怀性作品中通过人的行为举止来抒怀,如张籍的《秋思》: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首诗借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蕴的片段——寄家书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一、二两句说自己要写一封家书,心里涌起千愁万绪,以为有说不完、道不尽的话,而一韶光竟不知从何提及。
三、四句剪取了家书要发时的一个细节:书成封就之际,彷佛已经言尽,但当捎信人要上路时,却又恐怕刚才由于匆忙能够而漏写了什么主要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
两句于叙事之中,传达出了真切细腻的思乡之情,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其他如: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王昌龄《闺怨》)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远,归思难收。
(柳永《八声甘州》)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蝶恋花》)

五、寓情于景(或物)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金陵野录》),古诗词中不乏这类化景物为情思,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佳作。
如王之焕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东风不度玉门关。

清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分。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用这句话评《凉州词》是再恰当不过了。

六、托物言志

作者借助某中事物的特点,融入自己的主不雅观感情,表达自己的志向抱负。
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薄暮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穷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喷鼻香如故。

作者借梅花表现自己不与阿谀逢迎之徒为伍,不畏谗言,不怕摧残,刚毅自守的高洁品质。

七、借古讽今

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腕,借历史上的人物或事宜方面的履历或教训,作为现实社会某方面的鉴戒。
如刘禹锡的《台城》:

台城六代竞繁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帝王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悲惨景象形成了光鲜的比拟,把严明的历史教训化作了触目惊心的详细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八、用典抒怀

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势,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骚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平凡巷陌,人性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顾,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此词用了五个典故,通过历史事实很好的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