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学会的关于戴德的诗词,便是孟郊的这首诗。

《游子吟》

唐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感恩节丨10首诗词看前人若何含蓄地表达感恩之情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全诗根据游子临行前母亲的一个小动作,延伸到至真至深的母爱,让读者身临其境,朴拙自然。
发自肺腑,以至于一千多年来被广为传诵。

戴德实在不仅仅是父母之爱,亲人挚爱,还有交情,还有社会的关爱等等,都值得我们戴德,在基督教的信徒心中,每一餐都是上帝赐予的,以是每一餐前都要诚挚向上帝祈祷。
我们的大墨客李白,就曾写下了表达友情的一首诗词。

《赠汪伦》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博识,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变无形的情意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其余针对友情比较有名的诗词有: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高适的《别董大(其一)》等,个人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这两首。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去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心腹,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海内存心腹,天涯若比邻”,把前面淡淡的伤离感情一笔荡开。
墨客设想别后:只要我们声息相通,纵然远隔天涯,也犹如近在咫尺。
这与一样平常的送别诗情调不同,含义极为深刻,既表现了墨客乐不雅观宽广的胸襟和对朋侪的朴拙情意,也道出了诚挚的友情可以超越时空界线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因而成为随处颂扬的千古名句。

《别董大(其一)》

唐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纭。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抚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心腹,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
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抚慰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勉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献刘济》

唐 ·李益

草绿古燕州,莺声引独游。
雁归天北畔,春尽海西头。

向日花偏落,驰年水自流。
戴德知有地,不上望京楼。

描写辽阔的江熏风光,抒发了对刘济的戴德惠感。

《遣悲怀三首·其三》

唐 ·元稹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多是多少很多多少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常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墨客仿佛在对妻子表白自己的心迹:我将永久永久地想着你,要以终夜“开眼”来报答你的“平生未展眉”。
真是痴情缠绵,哀痛欲绝。
这首词也被文人作为怀念亲人的佳作,不过,遗憾的是元稹的真实为人并不像诗词说的一样,对妻子忠贞不移,元稹妻子刚刚逝世两周,元稹就娶了新的媳妇儿了。

《晚晴》

唐 ·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晚晴俏丽,然而短暂,人们常在讴歌流连的同时对它的匆匆即逝感到惋惜与怅惘。
然而墨客却欣慰喜悦,明朗乐不雅观。
“人间重晚晴”后多用以比喻社会上尊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

《十五》别号《将母》

宋·王安石

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

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

这首诗寥寥数语,刻画出母亲在月圆之夜听到杜鹃的声音,就想起离乡在外的儿子,虽然南北相隔,但是仍旧深深顾虑。

《墨萱图》

元·王冕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

熏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

昂首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灿灿的萱草花,生在北堂之下。
熏风吹着萱草,摇摆着是为了谁吐露着芬芳?慈祥的母亲倚着门愿望着孩子,远行的游子是那样的苦啊!
对双亲的奉养每天都在疏远,孩子的音讯每天都不能传到。
举头仰望高高的树林,听到慧鸟的叫声思念起来至此很是惭愧。

《岁暮到家》

清代·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书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用朴素的措辞,细腻地刻画了久别回家后母子相见时朴拙而繁芜的感情。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把母亲对爱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写得多么真实、生动,情深意重,让所有游子读后热泪盈眶。

戴德是一种歌唱生活的办法,是一种积极处世的哲学。
生活中须要我们戴德的人和事物太多,每个人都该当有自己的戴德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