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号称“龙”的传人,以“龙”为图腾,与“龙”干系的词语,自然不在少数。
而“龙”干系的针言,绝大多数都是褒义的。
比如,“生气勃勃”、“画龙点睛”、“龙飞凤舞”、“虎踞龙盘”,“藏龙卧虎”、“龙争虎斗”等等,这些针言,含义大都好理解,可以做到望文而买卖。
但有一些包含“龙”字的词语,就随意马虎产生误会了。

1. 朝气勃勃

很多人根据“生气勃勃”、“龙飞凤舞”这些针言来理解,“朝气勃勃”该当便是指龙和马的精神,“龙”的精神,是指进取精神,而“马”的精神,则是不断超越,以是,“朝气勃勃”指既有“龙”的进取精神,又有“马”的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

但实际上不是,“龙马”不是龙和马,而是一种马,是指传说中的骏马。
传说的龙马身高八尺五寸,长长的颈项,伟岸无比,头形像龙,生有翅翼,翼的边缘有一圈彩色鬓毛,引颈长啸,发出动听而和谐的声音。

古人非常喜好“龙马”,南北朝天子墨客萧衍就在《襄阳蹋铜蹄歌三首·其三》中写道:

龙年说龙说说那些与龙相关的词语相关的诗词中国人的龙文化

龙马紫金鞍,翠眊白玉羁。

照耀双阙下,知是襄阳儿。

龙马紫金鞍,翠眊白玉羁

“龙马紫金鞍,翠眊白玉羁”,“翠眊”,指翠色的矟(矛头)上的垂毛。
“白玉羁”,白玉饰的马络头。
他跨着龙马一样的骏马,骏马配上的是紫色的金鞍,手持一杆长枪,枪头垂下翠绿色的羽毛。

这形象,妥妥的便是“燕山罗成”啊!

明代墨客杨士奇一口气作了《龙马乐歌九首》,个中一首写道:

龙马出,神骏发。

镜夹瞳,玉喷沬。

追迅风,凝皓雪。

灵瑞臻,耀天阙。

龙马出,神骏发

这么神奇的骏马,“镜夹瞳,玉喷沬。
追迅风,凝皓雪。
灵瑞臻,耀天阙”,“三国”期间关公的坐骑,“赤兔”马也比不了。

2. 龙蛇

相对付“龙马”而言,“龙蛇”的含义就相对繁芜一些。
首先,“龙蛇”,可以指一种隐蔽很深的蛇,因此,常用“龙蛇”来代表隐匿。
其次,“龙蛇”又可以分指龙和蛇。
比如,在先秦无名氏的《龙蛇歌》里,就含有这两种意思:

龙欲上天。
五蛇为辅。

龙已升云。
四蛇各入其宇。

一蛇独怨。
终不看法方。

龙欲上天。
五蛇为辅

诗题,“龙蛇歌”,也可以称为“隐匿歌”,讲述的是晋文公重耳亡命的故事,既然是亡命,那当然可以称为隐匿。
而在诗中,龙和蛇又分开讲述,个中,“龙”代表的是重耳,“五蛇”代表五个和他一起亡命的大臣。

“龙欲上天。
五蛇为辅”,重耳想要登上王位,就必须先亡命,保住性命。
五个大臣一起忠心耿耿的辅佐他,跟他一起亡命。
“龙已升云。
四蛇各入其宇”,终极,重耳登上王位,个中的四个大臣都得到了封赏。
“一蛇独怨。
终不看法方”,但有一位大臣不要封赏,末了不知所踪,这说的是介子推的故事。

而在唐代墨客张祜的《鸿沟》中,“龙蛇”又分别指刘邦和项羽,刘邦终极建立汉朝,可以称“龙”,而项羽终极失落败,只能称之为“蛇”:

龙蛇百战役天下,各制年夜志指此沟。

宁似九州分国土,舆图初割海中流。

龙蛇百战役天下

题目,“鸿沟”,古运河名,在今河南省 ,楚汉相争时曾划“鸿沟”为界。
“龙蛇百战役天下”,指的是“楚汉相争”的故事。
“各制年夜志指此沟”,各自的年夜志壮志,从通过这条沟开始。

3. 龙鱼

而“龙鱼”,神话传说中的奇异动物,又称为“龙鲤”,据《山海经》记载,龙鱼状如狸。
不管怎么样,古诗词中的“龙鱼”,肯定不是当代人所称呼的“龙鱼”。
既然“龙鱼”又称“龙鲤”,而中国传统文化中,有“鲤鱼跃龙门”的故事,以是,墨客们就爱称鲤鱼为化龙鱼。
明代墨客程敏政在《题四小景·其四·池养化龙鱼》中写道:

小小储金鲤,池波一镜平。

不须桃浪暖,头角亦峥嵘。

小小储金鲤,池波一镜平

“小小储金鲤,池波一镜平”,一只小小的金色锦鲤,在水面像镜子一样平的池塘里游来游去。

“不须桃浪暖,头角亦峥嵘”,“桃浪暖”,典故出自《三秦记》,“河津一名龙门,桃花浪起,鱼跃而上之。
跃过者为龙。
否则,点额而还”。

这里小小的金鲤啊!
不须要在龙门,也不须要“桃花浪起”,看它的头角便是卓越而不平凡!

明代墨客范受益在《似娘儿》中写道:

石破天惊。
桃浪暖已化龙鱼。

曲江赐罢琼林宴。
宫花帽簇。

天喷鼻香袍染。
高步云梯。

石破天惊。
桃浪暖已化龙鱼

“石破天惊”,最早见于唐末大才子韦庄的《喜迁莺》,“凤衔金榜出门来,石破天惊”,北宋墨客汪洙 在《神童诗》 中写道,“禹门三级浪,石破天惊”,都是指学子科举高中的故事。

“桃浪暖已化龙鱼”,这里也是“鲤鱼跃龙门”的故事,桃花浪起,鱼跃而上之,化作了龙鱼。

以是,在诗词中,“龙鱼”成了“鲤鱼跃龙门”中超越了龙门的鲤鱼的专有称呼,指的是科举高中的学子。

4. 神龙

所谓“神龙”,不是神圣之龙,也不是神奇之龙,或神仙之龙,而是神秘之龙。
三国期间的文学家曹植在《矫志诗》中写道,“仁虎匿爪,神龙隐鳞”,仁爱的老虎长于藏匿起来它那横暴的爪牙,而神秘之龙则长于隐蔽起它的鳞甲。
宋代墨客刘安上在《长溪建善寺四首·龙湫亭》中写道:

亭下一杯水,澄泓如有容。

不因求得雨,那信有神龙。

不因求得雨,那信有神龙

“亭下一杯水,澄泓如有容”,“澄泓”,指水清而深。
“有容”,有所原谅。
亭下的小潭像一杯水一样大小,但它却显得水清而深,像是无所不容。

“不因求得雨,那信有神龙”,如果不是由于求到了雨,人们哪里会相信“龙湫亭”有一条神秘的龙存在呢?

宋代墨客李质在《艮岳百咏·景龙江》中写道:

润通天河碧涵空,影倒光山晓翠重。

闻说巨鱼时骇浪,只应风雨是神龙。

闻说巨鱼时骇浪,只应风雨是神龙

“润通天河碧涵空,影倒光山晓翠重”,润通银河,碧波空阔,山影倒映,朝阳初升,碧绿的山峦显得格外婉约。

“闻说巨鱼时骇浪,只应风雨是神龙”,听说有一条巨大的鱼,引起了惊涛骇浪,然而实际上,这风雨之中,很可能是一条神秘之龙在作祟。

5. 螭龙

这回的“螭龙”是一种龙,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龙。
螭龙寓意美好,吉祥,招财,也寓意男女的感情。
螭龙和珠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个非常主要的图案,当它们在一起被雕刻时,就代表着一种美好的愿景和寓意。
螭龙代表着权力和神圣,珠代表着财富和美好生活,以是螭龙和珠一起雕刻,就代表着权力和财富的结合,意味着富贵和幸福的联合。

明代墨客刘渊甫在《碣石篇·其二》中写道:

东海碣石,不雅观海利多。

海贾贪求,轻视风波。

利同害同,藏珍匿宝。

螭龙有珠,得之更好。

螭龙有珠,得之更好

“东海碣石,不雅观海利多”,“东海”,古代的东海包括现在的东海和黄海。
在东海的碣石那里不雅观看沧海,好处很多。
三国期间曹操就有,“东临碣石,以不雅观沧海”,可见这里是中国传统上的不雅观海地点。

“海贾贪求,轻视风波”,但也不完备是利好,也有不好的地方,那便是风波大。
但那边的贩子贪求利润,而轻视自海上而来的风波。

“利同害同,藏珍匿宝”,有多大的利,就会有多大的害,所谓,“利润越高,风险越大”。
以是,人们须要把珍奇异宝藏匿起来,由于,这高代价,代表的是高风险。

“螭龙有珠,得之更好”,就像雕刻的螭龙,嘴里都有一颗宝珠一样,代表的是权力和财富的结合,这当然是最好的,但人们首先哀求的是螭龙,然后才是宝珠,宝珠有则最好,没有也无大的遗憾。

6. 骊龙

提及来,“骊龙”就像一个专有名词,专门指“骊龙颌下取明珠”这个典故。
这个典故来自《庄子集释》中的〈杂篇·列御寇〉,指在黑龙的下巴底下掏取明珠,比喻冒险贪求,自取其祸。
“骊龙”是一种黑龙,藏在深海里,守护着明珠。
北宋墨客吕蒙正在《岳阳楼望洞庭》中写道:

八月寒涛溅碧空,片帆悠飏信秋风。

探珠直待骊龙睡,莫遣迷津浩渺中。

探珠直待骊龙睡,莫遣迷津浩渺中

“探珠直待骊龙睡”,前面说了,骊龙藏在深海里,守护明珠。
墨客却要在洞庭湖里等骊龙睡着了再去探珠,这是一个侧面陪衬,当然是指洞庭湖的波澜壮阔,如大海般深邃。

“莫遣迷津浩渺中”,则是一个正面描写,现在洞庭湖烟波浩渺,当然是骊龙醒着,正在作法,以是,洞庭湖风大浪大,还是不要去了,免得迷失落了方向。

宋代墨客刘跂在《又泛西溪诗十首·其七》中写道:

寒沙如雪水如蓝,歌啸中流响半岩。

秖恐骊龙惊睡觉,呼风吹浪溅春衫。

秖恐骊龙惊睡觉,呼风吹浪溅春衫

“寒沙如雪水如蓝,歌啸中流响半岩”,现在西溪风平浪静,寒沙像雪一样洁白,溪水像天一样蓝,人们在西溪上长歌呼啸,岸边的岩石都回荡着人们的歌声。

“秖恐骊龙惊睡觉,呼风吹浪溅春衫”,人们这么放荡,墨客担心如果惊醒了正在睡觉的骊龙,引它发起怒来,呼风唤雨,大浪会溅湿了人们的春衫的。

总之,骊龙一样平常呆在深海里,一样平常都睡着的。

7. 应龙

“应龙”,又称黄龙,是我国远古神话传说中“集创世、造物、灭世三位一体的巨神”。
《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
“应龙”还有一个特点,它是黄帝身边的大将。
宋代墨客张耒在《应龙(海州朐山有龙潭,人传有龙)》中写道:

应龙未遇风云起,仰活泥沙数尺水。

彼能坐致千里泽,可怜一掬何难致。

时哉未遇可奈何,一掬虽微安敢易。

谁能寄语潭中鱼,相聚须臾莫相忌。

应龙未遇风云起,仰活泥沙数尺水

“应龙未遇风云起,仰活泥沙数尺水”,当年应龙还没有碰着风云乍起的时候,虽然仰视,但只见到泥沙,和数尺深的浅水。

“彼能坐致千里泽,可怜一掬何难致”,与此同时,有一个地方的人们却能凭坐而致千里泽水,而应龙却连一掬水都难,这实在令人惋惜应龙的不易。

人们一贯有“时势造英雄”或“英雄造时势”的谈论,但现实中,“时势造英雄”才是对的。
哪怕是能力刁悍如应龙,也是要等待时势,等待一个统领大局的人物,黄帝。

“时哉未遇可奈何,一掬虽微安敢易”,如果时势不到,或者未遇时势,即便做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也未必轻而易举。

“谁能寄语潭中鱼,相聚须臾莫相忌” ,然而,纵然面对困境,也不应轻易放弃。
寄语潭中的鱼,鼓励大家彼此相聚,莫要彼此相忌,相互互助,或许会有更多机遇和希望。

一个人的成功,多是时期的产物!

8. 烛龙

“烛龙”,别号烛阴、烛九阴、逴龙、火精,中国古代神话中钟山的山神,无足之龙,开眼为昼、闭眼为夜。
由于它“开眼为昼、闭眼为夜”的特点,它在诗词中,多代表了韶光,光阴。
元末墨客胡奎在《白日歌二首·其一》中写道:

烛龙烛龙尔何速,三绳莫系乌三足。

鲁阳之弋徒尔为,安得长挂榑桑枝。

烛龙烛龙尔何速,三绳莫系乌三足

“烛龙烛龙尔何速,三绳莫系乌三足”,“三足乌”,指太阳。
烛龙啊烛龙,你开眼为昼、闭眼为夜,一睁一闭之间,是何等迅速;人们就算是想用三条绳子系住三足乌的三组,也是系不住,它仍旧昼夜奔袭。

明代墨客王世贞在《大明峰》中写道:

烛龙双炬破南荒,散作峰头万叠光。

纵有天鸡君莫听,不烦红日起扶桑。

烛龙双炬破南荒,散作峰头万叠光

“烛龙双炬破南荒,散作峰头万叠光”,烛龙“开眼为昼”,自然是它的眼睛能放光芒,就像火炬一样。
当年,烛龙的双眼像火炬一样划破了南荒之地的阴郁,末了散做了大明峰峰头的万叠光芒。

“纵有天鸡君莫听,不烦红日起扶桑”,就算以大明峰之高,上有天鸡,我们也不须要听它打鸣司晨了,由于大明峰有万叠光芒,不须要太阳从扶桑升起。

9. 玉龙

“玉龙”不是龙,而是雪。
“玉龙”跟“雪花”扯上关系,最早见于《墨客玉屑·知音·姚嗣宗》,个中说到,“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这里说的便是飞雪。
称飞雪为“玉龙”,既显示出了飞雪的英姿飒爽,又展现出了大雪纷飞的气势。
南宋诗僧宝昙在《雪》中写道:

日却山川冻出云,疏疏先自竹边闻。

玉龙不动身千亿,薝匐无喷鼻香瘦十分。

彷佛夜堂馀火力,悲惨茅屋有人群。

已知报答东皇日,汤饼银丝饭脍芹。

玉龙不动身千亿,薝匐无喷鼻香瘦十分

“日却山川冻出云,疏疏先自竹边闻”,天寒地冻,连太阳都被冻得退却了,而云也被冻得下起了雪,山川大地都下起了雪,先是在竹林边听到簌簌的声音。

“玉龙不动身千亿,薝匐无喷鼻香瘦十分”,“薝匐”,即“薝卜”,听说是栀子花。
仿佛是一条巨大的玉龙,它还没有动身,就化身千亿,飘飘洒洒的下起来;雪花很像栀子花瓣,但是没有栀子花的喷鼻香味,还比它瘦上十分。

南宋墨客赵葵在《雪》中写道:

玉龙昨夜起天涯,晓看团花一尺围。

莫放妆台帘捲上,怕惊钗畔宝鸾飞。

玉龙昨夜起天涯,晓看团花一尺围

“玉龙昨夜起天涯,晓看团花一尺围”,“团花”,四周呈放射状或旋转式的圆形装饰纹样,古代铜器、陶瓷器、织绣品以及当代某些丝绸织品上常有此种花饰。

昨天晚上开始,千亿玉龙雪花就从天而降,下了整整一个晚上;早上起来,看看院子里的陶器,却被整整围了一尺厚的围巾。

毫无疑问,“玉龙”一样平常是指雪花。

10. 龙虎风云

“龙虎风云”,不是龙和虎相争,激起了风云。
而是比喻英雄豪杰境遇得时,或指君臣遇合。
出自《易·干》,“云从龙,风从虎”。
最为范例的“龙虎风云”,便是三国期间,刘关张三人相会,拜把兄弟。
元代戏曲大家关汉卿在《醉中天》中写道:

若到荆州内。
半米儿不宜迟。

发送的关云长向北归。
然后向阆州路上转驰驿。

把关张分付在君王手里。
教他龙虎风云会。

把关张分付在君王手里。
教他龙虎风云会

“把关张分付在君王手里。
教他龙虎风云会”,“分付”,交给的意思。
把关羽、张飞交给到君王刘备的手里,让他们君臣遇合,刘备为龙,关张为虎,做一个“龙虎风云会”。

除了表示君臣遇合,“龙虎风云”也指英雄豪杰相遇,比如,这首元曲大家马致远的《雁儿落》:

都则为范张鸡黍期。
今日得龙虎风云会。

你休誇举荐心。
我非得文章力。

都则为范张鸡黍期。
今日得龙虎风云会

“都则为范张鸡黍期”,典故“范张鸡黍”,范,范式;张,张劭;鸡,禽类;黍,草本植物,指黍子。
范式、张劭一起饮酒食鸡。
比喻朋友之间信义与深情。

都在愿望着像“范式、张劭一起饮酒食鸡”那样的聚会。

“今日得龙虎风云会”,终于等到本日,大家得以相聚,就像一场龙虎风云会一样,一样畅快淋漓,一样风云际会。

11. 龙门点额

“龙门点额”不是“画龙点睛”,“画龙点睛”,创作在关键处着墨或写作、说话时在关键处加上精辟词语,可使内容更加生动真切。
“画龙点睛”是形容一个人的关键浸染,而“龙门点额”则是形容一个人的失落败。

“龙门点额”,典故出自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四》:“《尔雅》曰:‘鳣,鲔也。
’出巩穴三月,则上渡龙门,得渡为龙矣,否则点额而还”,紧张用来比喻科举考试失落败。
大墨客白居易在《点额鱼》中写道:

龙门点额意何如,红尾青鬐却返初。

见说在天行雨苦,为龙未必胜为鱼。

龙门点额意何如,红尾青鬐却返初

“见说在天行雨苦,为龙未必胜为鱼”,常常听见有人说,龙在天上兴云布雨是非常辛劳的,从这个角度来看,鲤鱼没有成功跃龙门,未必不胜过那些成功跃龙门的龙。

这当然是安慰科举考试失落利的学子的话,就像有人安慰现在高考失落利的考生一样,“人生道路千万条,上大学只是个中的一条”。

明代墨客张天赋在《戏题壁间》中写道:

几遍龙门点额来,青灯依旧坐书台。

蟾宫有路终须到,未许时人笑短才。

几遍龙门点额来,青灯依旧坐书台

“几遍龙门点额来,青灯依旧坐书台”,他几次科举考试失落利,但依然点了一盏青灯,坐在书台前苦读。

“蟾宫有路终须到,未许时人笑短才”,“蟾宫折桂”的日子究竟会到来,只是现在还没有,就被当时的人们笑他是庸才!

这是一个失落利考生被人鄙视后,痛楚的叫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