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东风花草喷鼻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译文

三年级下册全部古诗含译文解析

沐浴在春光下的江山显得格外奇丽,东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泥土随着春天的来临而融化变得松软,燕子衔泥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注释

迟日:春天日渐长,以是说迟日。

泥融:这里指泥土滋润津润、湿润。

鸳鸯:一种水鸟,雄鸟与雌鸟常双双出没。

赏析

这一首写于成都草堂的五言绝句,意境明丽悠远,格调清新。
全诗对仗工致,但又自然流畅,绝不雕琢;描摹景物清丽工致,浑然无迹,是杜集中别具风格的篇章。

创作背景

这组五言绝句是墨客流落西南的早期作品,作于公元764年(广德二年)暮春,当时杜甫在成都的草堂。

(二)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早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注释

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
《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
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

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
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
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上:指逆江而上。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题在惠崇所画的《春江晓景》上的。
惠崇原画已失落,这首诗有的版本题作《春江晓景》,现已无从考证。
画以光鲜的形象,使人有详细的视觉感想熏染,但它只能表现一个特定的画面,有一定的局限性。
而一首好诗,虽无可视的图像,却能用形象的措辞,吸引读者进入一个通过墨客独特构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以填补某些画面所不能表现的东西。

创作背景

《惠崇春江晚景》是苏轼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为惠崇所绘的《春江晚景》所写的题画诗。

(三)三衢道中

宋·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译文

梅子黄透了的时候,每天都是晴朗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连续前行。

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最近时更增长了些幽趣。

注释

三衢道中: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
三衢即衢州,今浙江省常山县,因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名。

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时令。

小溪泛尽: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
小溪,小河沟。
泛,乘船。
尽,尽头。

却山行:再走山间小路。
却,再的意思。

绿阴:苍绿的树阴。
阴,树阴。

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

黄鹂:黄莺。

诗写初夏时宁静的景致和墨客山行时轻松愉快的心情。

鉴赏

这是一首游记诗,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
写墨客行于三衢山道中的见闻感想熏染。
首句点明此行的韶光,“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黄梅天),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墨客的心情自然也为之一爽,游兴愈浓。
墨客乘轻舟泛溪而行,溪尽而兴不尽,于是舍舟登岸,山路步辇儿。
一个“却”字,道出了他飞腾的游兴。
三四句紧承“山行”,写绿树荫浓,爽静宜人,更有黄鹂啼鸣,幽韵悦耳,渲染出墨客惬意愉悦的情怀。
“来时路”将此行悄然过渡到归程,“添得”二字则暗示出行归而兴致犹浓,故能把稳到归途有黄鹂助兴,由此可见出此作构思之机巧、剪裁之精当。

(四)忆江 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译文

江南是个利益所,那里的风光我曾经很熟习。
春天的时候,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
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注释

忆江南:唐教坊曲名。
这里所指的江南紧张是长江下贱的江浙一带。

谙(ān):熟习。
作者年轻时曾三次到过江南。

江花:江边的花朵。
一说指江中的浪花。

红胜火:颜色鲜红赛过分焰。

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
如,用法犹“于”,有赛过的意思。

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鉴赏

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江水之中得到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腕而形成了人们想象中的图画,色彩绚丽刺目耀眼,层次丰富,险些无需更多遐想,江南春景已跃然面前。

创作背景

刘禹锡曾作《忆江南》词数首,是和白居易唱和的,以是他在引言中说:“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
”此词在公元837年(唐文宗开成二年)初夏作于洛阳,由此可推白居易所作的三首词也应在开成二年初夏。

(五)守株待兔

《韩非子·五蠹》

宋人有种田者。
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去世。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译文

宋国有个种地的农人,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
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去世了。
于是,他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昼夜夜守在树桩子阁下,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
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而他自己也被宋国人讥笑。
现在居然想要用先王的治国政策,来管理当今的百姓,也是和守株待兔一样的行为啊!

注释

株:树桩。

走:跑。

触:撞到。

折:折断。

因:于是,就。

释:放,放下。

耒(lěi):一种农具。

冀:希望。

复:又,再。

得:得到。

身:自己。

为:被,表被动。

欲:想用。

(六)元日

宋·王安石

炮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

炮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由去,迎着和暖的东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都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注释

元日:农历正月月朔,即春节。

炮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
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化成放鞭炮。

一岁除:一年已尽。
除,逝去。

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百口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龟龄。

千门万户:形容门户浩瀚,人口稠密。

曈曈:日出光阴亮而温暖的样子。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尚,农历正月月朔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
也尴尬刁难联。

赏析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快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改造政治的思想感情。

王安石不仅是政治家,还是墨客。
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
本诗便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候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不雅观自傲的感情。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王安石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时。
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急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1068年,宋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即上书主见变法。
次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同年新年,王安石遐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候,有感创作了此诗。

(七)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纭,路上行人欲销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落。

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小雨纷纭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销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落。

注释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

纷纭:形容多。

欲销魂:形容伤感极深,彷佛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销魂:神色凄迷,烦闷不乐。

借问:叨教。

杏花村落:杏花深处的村落落。
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

赏析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普通的措辞,写得自若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
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幽美、兴味隐跃。
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
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末了的手腕。
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这些,都是墨客的高明之处,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继续的地方!

创作背景

此诗首见于南宋初年《锦绣万花谷》注明出唐诗,后依次见于《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明托名谢枋得《千家诗》、清康熙《御选唐诗》。
《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到过杏花村落饮酒,诗中杏花村落指此。
附近有杜湖、东南湖等胜景。

(八)玄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域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

一个人独清闲他乡作客,每逢节日更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注释

玄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忆:惦记。
山东:王维搬家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市),在函谷关与西岳以东,以是称山东。

异域: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佳节:美好的节日。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尚。

茱萸(zhūyú):一种喷鼻香草,即草决明。
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期间就创作了不少精良的诗篇。
这首诗便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
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怀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形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想熏染到了它的力量。
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创作背景

此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写下。
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流落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西岳东面,以是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九)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译文

最是喜好涧边成长的幽幽野草,还有那树丛深处婉转啼唱的黄鹂。

春潮夹带着暮雨流的湍急,荒野渡口无人,只有一只小船清闲地横在水面。

注释

⑴滁州:在今安徽滁州以西。
西涧:在滁州城西,俗名称上马河。

⑵独怜:唯独喜好。
幽草:深谷里的小草。
幽,一作“芳”。
生:一作“行”。

⑶深树:枝叶茂密的树。
深,《才调集》作“远”。
树,《全唐诗》注“有本作‘处’”。

⑷春潮:春天的潮汐。

⑸野渡:郊野的渡口。
横:指随意飘浮。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的小诗,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

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
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忧伤之情怀。

创作背景

一样平常认为这首诗是公元781年(唐德宗建中二年)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时所作。
作者非常喜好西涧清幽的景致,一天游览至滁州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写下了这首小诗。

(十)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译文

四月正是平地上百花凋零殆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放。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惋惜,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注释

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中国佛教胜地之一。

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东风景。
尽:指花凋落了。

山寺:指大林寺。
始:才;刚刚。

长恨:常常惋惜。
春归:春天回去了。
觅:探求。

不知:岂料,想不到。
转:反。
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赏析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详细可感,形象俏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
不,岂只是有脚而已,看它切实其实还具有顽皮引人的性情呢。
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详细,天真可爱,活灵巧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墨客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
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机动,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引人喜好,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四月。
白居易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年四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