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 文 丷 天

骄阳似火半空悬,炙热熏蒸六月天。

摇扇寻荫汗不止,斑鸠唤雨犬鸡喧。

檐梁紫燕呢喃坐,娇嫩塘荷舞裙欢。

诗词鉴赏大年夜暑|骄阳似火半空悬炙热熏蒸六月天

畅饮喷鼻香茗消暑去,途经小院静怡然。

暑气至浓,万物盛极。
转眼间又到了大暑时节。
公历2021年7月22日(农历辛丑年六月十三、星期四)22时26分(中伏第二天),迎来了廿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大暑,这是进入夏季的第六个节气,同时也是今年夏季的末了一个节气。

“大暑”,顾名思义,因其酷热程度胜于小暑而故称,是反响夏季酷热程度的节令,表示景象酷热至极,其“湿热交蒸”程度已到达顶点,景象会呈现出高温、酷热、雷暴等特点。
大暑节气正值中伏前后,时逢雨热同季,雨量明显增多,有“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之说。
同时,我国部分地区的旱、涝、风灾等气候磨难也较为频繁。
因此说,此时应看重做好田间的抢收抢种、抗旱排涝、防风管理等任务。

吴澄[元代]在其所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大暑,六月中。
暑,热也,就热之等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
”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中伏”。
此时的景象特色是:“斗指丙为大暑,斯时景象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
”暑亦有煮之意,日在上、火不才,骄阳似火如熏蒸,这即“酷暑”。
此时的的午后,暑热难耐,三伏天中以热极著称的"中伏"在此刻悄然降临。

古人将大暑也分为“三候”,即:“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
”意思是说,大暑节气后先五日的“一候腐草为萤”,是指每到大暑时节,萤火虫开始卵化而出,到了夜晚可以时常看到萤火虫在腐草败叶上飞来飞去探求食品。
这种征象在古人看来是由腐草变成的“萤火虫”(别号烛宵),被认为是大暑过后欢迎立秋的诗意之虫,是说当萤火虫在夏夜涌现时,风凉的秋日已经离我们不远了。

又五日的“二候土润溽暑”,是指大暑前后,景象逐渐湿润闷热,地皮也非常的湿润。
“溽”即是湿的意思,也便是说大暑时湿气较重,犹如在蒸笼之中,但这种时令适宜水稻等喜水作物的成长。
再五日的“三候大雨时行”,是说在这雨热同季的潮热景象里,随时会形成雨水落下,大雨滂沱、暴雨连天将会频繁涌现。

大暑时节,实在景致是非常美的。
炎酷暑季,绿树成荫,万物繁茂,林间蝉鸣,荷花佳韵,茉莉散喷鼻香,木槿迎笑,紫薇悠扬,其实别有一番风情。
在这美好的光阴,伴有清茶一杯,神驰山水之间,偷得少焉清闲,不为浮名牵绊,虽无凉风相伴,惬意热风劈面,心静得意若兰。

对付大暑时节的景象,我国古代文人墨客对此也是情有独钟的,曾留下了不少随处颂扬的佳句名篇。
南宋墨客曾几便是个中的一位,他把大暑时节的“骄阳似火,酷暑炙热,空气中找寻不到一丝凉意”描写得淋漓尽致,可谓是入木三分,读后会让您有身临其境之感。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想熏染一下古人在大暑节气里的所感所思吧……

《大暑》

曾几[南宋]

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

经书聊枕籍,瓜李漫浮沉。

兰若静复静,茅茨深又深。

炎蒸乃如许,那更惜分阴。

其大体意思是:

炎炎的烈日不知什么时候才能过去,没有地方可以寻觅到夏风的清凉。
在这样的景象里总会令人昏昏欲睡,也只能暂且把平时看的经书当作枕头来用,将竹篮里的瓜和李子放进井水里冰一冰以备消暑。
庭院里的兰花倒是越看越让民气静,深深的茅草屋也总能带来一丝清凉之意。
像这样酷热的夏天实在没有几天,要用珍惜光阴的古训来时候勉励自己不断奋进。

这是一首描写大暑节气时的酷热难耐的小诗,从文中可以看出,中午时分热得让人难以忍受,多么渴望在这炎酷暑季能有一丝凉风的涌现。
首联与颔联相对应,写出了屋内外远与近、虚与实的景致比拟。
墨客以枕书午休、冷水泡瓜来享受光阴,让人感想熏染到了其安谧寂静的内心和对生活的态度。

颈联中“静”“深”二字,道出了墨客隐居尘凡深处,却依然淡泊名利、静心读书的人生态度。
尾联则表现出了首尾呼应之感,墨客连续描写了虽然身处酷热的环境,但也阻挡不了其珍惜光阴负责读书的良好习气。
能在困境中读书,熬炼意志,这才是真正的读书人。

大暑时节,景象酷暑酷热,不过在其之后,便到了天高气爽、清凉宜人的立秋时节。
一院清风销烦暑,闲庭信步自然凉。
我是@画意拾语(丷天),在这个炙热的节气里,愿您有“暑”不尽的美好光阴,感谢您的阅读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