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大车无輗(ní),小车无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
“輗”,古代大车车辕与横木间的连接活销;“軏”,和輗差不多。輗、軏是车的关键部位,虽然很小,却是带动大车、小车正常行走的关键。大车如果没有輗,小车如果没有軏,怎么行走?
孔子用輗、軏此作比喻,来解释“信”看似普通平常,很不干起眼,但对付一个人来说却很主要,人如果不讲诚信,就像车没有輗、軏一样寸步难行。
车有輗、軏则可以行走,人有信则可以行走江湖。可以说,诚信是一个人在社会是行得通的必要条件,讲诚信不一定事事都通达。但是,没有诚信则是切切行不通的。
在构字法里,信是一个会意字,从人,从言。人与言合起来为信,解释诚信是从人的辞吐老实开始的。
《大戴礼记》:“可言不信,宁无言也!
”意思是说出的话就要老实可信,如果说出的话不算数,那样的话说再多还有什么用途呢?还不如不说的好。
什么样的话才算信呢?说出的话要有事实根据,不能凭空瞎说,言三语四,也不能无稽之谈、道听途说,否则就不能取信于人。
我们常说某个人食言,便是由于他说话不算数,谎话连篇。为什么把说话不算数称为食言呢?《尔雅》阐明:“食,言之伪也。……言而不行,如食之消尽,后终弗成,序言为伪,故通称伪言为食言。”由于东西吃下就没了,以是凡是假话都可以叫“食言”。
有个针言叫“言而不信”,意为说话不算数,不取信誉。说话一定算数,武断履行诺言,即为“决不食言”。出自这这样的一个故事。
鲁哀公从越国回来,大夫季康子、孟武伯在五梧迎候。当时,郭重为鲁哀公驾车,看到他们二人在一起嘀嘀咕咕,就对哀公说:“他们背后说了很多诋毁您的坏话,您一定要当面质问他们,看他们在说什么?”
鲁哀公请大夫,孟武伯敬酒时,由于厌恶郭重,就一边敬酒,一边取笑说:“你出了一趟国,怎么长得这么肥胖?”
季康子说:“请罚他酒喝!由于我国接邻敌国,我在海内忙于政事,因此没能追随国君远行。而郭重随着国君,在外边辛劳奔劳,你怎么说说郭重肥胖呢?”
鲁哀公很觉厌恶他们,就代替郭重答道:“食言多也,能无肥乎!
”鲁哀公的话是反讽孟武伯惯于说话不算数。
中国的家长教诲孩子从小就要说真话,不要撒谎话,并常常用“狼来了”的寓言故事警示孩子。这个故事见告人们,撒谎话就会失落信于人,也会失落去别人的信赖,撒谎话一次、二次,人们可能因不知情而被蒙蔽,还能相信他的话。
但是,假话说多了,人们被欺骗次数多了,就不相信他发,便是他说的真话人们也不相信了,人们不但不相信他说的话,连他这个人也不相信了。
这个故事还告诫人们,说谎的后果很严重,会受到严厉的惩罚。一个撒谎话的人,当他有困难的时候,人们不会帮助他;当他陷入十分危险的田地时,人们也不会去救他。
0 3 信是人与人交往的根本
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要与万万千万的人打交道,信便是人与人相处的根本。以诚待人,才能赢得对方信赖,对方才会以诚相待,双方才能进行正常的交往。诚信是一个社会稳定的基石。
《吕氏春秋》:“凡入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一个人很诚信,讲信用,不欺骗人,谁会不亲近这样的人呢?
宋代大儒程颐说,“以诚动听者,人亦诚而应。”如果你讲诚信,别人也会报之以诚信;相反,不讲诚信,人们也不会与你讲诚信的。
只有全社会讲诚信,社会是有序,人们互相信任,生活在这样的社会才会有安全感。如果大家不讲诚信,社会处处是陷阱,就会打乱正常的社会秩序,陷入大家自危的田地。
结束语
古人云:“言行相应,则谓之贤”。言行同等,便是品质高尚的贤者。
人的信用靠的这天常平常点点滴滴的诚信积累起来的,但是毁掉信用却分分秒秒的事。一个人常常因一句话、一件事不诚信,人们对他的信赖度就会降落,乃至不再信赖他。以是,要看重信用持久的建立,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损伤。
#俊彦读书会##头条品书团#
我读《论语》之《为政篇》:
【原文】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不讲信誉,真不知他怎么办。就像大车的横木两头没有活键,车的横木两头少了关扣一样,怎么能行驶呢?”
读书感悟人生,写文传承文化。欢迎关注@丁小悟典,与你一起领悟传统文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