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应物说,我有一瓢酒,足以慰风尘。
对付43岁的李洪成来说,这一笛一箫也足以慰风尘。

一次演出点燃热爱

李洪成是广汽传祺杭州公司的一名质检员,贵州遵义人,父亲是他的音乐启蒙老师。
“小的时候,父亲是老家小有名气的唢呐艺人,会1000多首家乡特有的民间小调,还组了一支唢呐班子,周边有红白喜事,就会叫上我父亲。
”在父亲的熏陶下,7岁的他就能把唢呐吹得像模像样。
到了初中,爱好音乐的他系统学了乐理知识和笛子。

大专毕业后,李洪成与家人一起外出务工,舍不下的唢呐、笛子等乐器随他们辗转各地,“虽然没机会吹,但带在身边便是一个念想。
”到了2003年,李洪成来到台州一家企业上班,班组长听说他会吹笛子,便让他上台演出。
“已经五六年没吹了,当时怕生疏了技艺,一放工就练。
”没想到这一吹,就像打开了一个开关,把李洪成封存多年的对音乐的喜好全部开释出来了。

一笛一箫悦己悦人

从此之后,车间、公园、出租房……方寸之地都是他的大舞台,随时随地吹上一曲,悦己悦人。

与音乐相伴的他,虽然物质生活不那么富余,但精神天下却无比丰裕。
一大家子人住在公租房里,小小的空间时常被美妙的音乐填满,“我父亲70多岁了,兴致来了会拉着我合奏一曲,3岁的小儿子也会随着音乐舞蹈。
”在高亢、洪亮的唢呐声中,在欢畅、悠扬的笛声中,生活的磕磕绊绊便随风消解了。

笛箫中找到新的天下

如今,李洪成随公司从台州来到杭州,把家安在了钱塘区临江街道。
爱吹笛子的他结识了爱吹箫的范志红,并被其一曲《女儿情》打动。
“笛子和箫的音色不同,箫的声音低沉、凄恻,彷佛在苍凉中蕴含着一丝惆怅。
我们这些在外打工的游子一听,心就被拿捏住了。
”李洪成说,两个乐器的演奏手势也不同,横吹笛子竖吹箫,吹箫还讲究“低头眯眼,余音绕梁”,这些都让他着迷,便拜了范志红为师。

在音乐的天下里,统统是平等的,它能让周围的环境变得纯粹。
在这片净土里,除了范志红,李洪成通过网络社交平台还结识了黑龙江的“小木匠”、广西的“点点滴滴”、深圳的“刘金”,远在南美洲苏里南的“富民”,身处天南海北的他们由于喜好笛箫而相聚,组建起六人笛箫社然音竹韵,相互切磋技艺,一起“云”上合奏。
前些年,李洪成还随箫友一同前往台湾拜见有名洞箫演奏家、制作家,当面向他求教技艺,并获赠对方亲手制作、代价不菲的洞箫。

“觉得天下变大了。
”李洪成的生活不再被地域所局限,他的抖音号有5000多粉丝,遍布全国各地,他们演奏笛箫、分享生活、磋商人生……

让更多人感想熏染中国民乐之美

随着朋友圈的扩大,李洪成创造,许多人喜好箫,却被它的价格挡在了门外。
“一支箫便宜的六七百,贵的上万,出门在外打工的,真舍不得花这个钱。
”有着制笛根本的他开始琢磨制作入门级的箫。

箫的布局大略,但制作起来也不是件随意马虎的事。
选材是第一道关,放置两三年、自然风干的竹子为首选,再经由烤竹拉直、打磨竹子内膛、定好指孔和吹孔、开吹口、调音准等多道工序才算完成。
在制作过程中,李洪成并不追求过于俊秀的外不雅观,而是扎踏实实做好每个细节,确保音准。
这些朴实的箫都以本钱价半卖半送给了须要的人,“便宜的三四十元,贵的两三百,紧张取决于竹子的价格。
”李洪成说道。

平价的箫还吸引了一群爱好音乐的视力障碍者,他们联系李洪成,想要制作一批箫。
得知他们的分外身份,李洪成连夜开工,赶制出6支高品质箫,连同入门学习资料免费送给了这群从未谋面的“箫友”。

去年暑期,李洪成还给小区里双职工家庭的孩子们开课,教他们箫的演奏方法。
临江高新社区新党群做事中央也为他辟出一间音乐教室作为传授教化之用,“希望更多喜好笛箫的人加入进来,共同感想熏染中国民乐之美。

(据浙江工人日报 浙江工人日报曾晨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