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水河流双汇环,麟州胜景二郎山。
驼峰地造崖峦跨,笔架天生书案悬。
三教殿,九龙岩。自然凿洞住八仙。
诗文嵌壁碑雄伟,正气凌云亭浩然。
注:神木二郎山,麟州胜景,古属羌山,俗称西山,因山体中部有两处突出,状如骆驼双峰,别号“驼峰山”。其海拔高度为1082米,素有“陕北小西岳”的美称,成为神木的标志性景不雅观。窟野河、秃尾河汇流于山前,雄伟的长城穿行于后。西边沙石相间,一片松林,东面石壁陡峭,松柏特立。明朝正德年间(公元1518年)明武宗朱厚照出巡途经神木县,见此山形颇似案头笔架,以是又赐名“笔架山”。二郎山呈南北走向,山势蜿蜒,巍峨险要。在前后1公里的山脊上,因地就势、错落有致地分布着由山脚石窟地藏阁起,至北山顶山神庙止,计有庙群建筑100多座殿、庙、亭、阁,如八仙洞、地藏洞等。整体建筑疏密相间、布局有序,建筑物多为砖木构造,顶部采取歇山、硬山等多种形制,分别覆盖以布瓦,门面檐头油漆彩绘十分讲求。庙内彩画以工笔画重油彩画法为主,雕塑石刻题词丰富多彩,均有较高的艺术和历史代价。其间尚留有完全的石刻九龙照壁和石刻卷顶一处,还有壁画2幅、碑石10余通,以及石刻楹联、题字等。这些石刻,都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史料代价。三教殿,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改为护国寺,民间二十三年(1935年)重修为三教殿,位于二郎山山脊中段,也是二郎山上最大的庙群。八仙洞,明代培植,坐北向南,位于地藏洞上方半山腰处,利用自然岩穴凿而成,通面阔3间8.9米,通进深4米。门楣上方建有雨檐,外有平台和栏墙。浩然亭石窟,建于抗日战役期间,石窟平面呈长方形,面阔3.8米,进深3.0米,高2.2米。四壁凿嵌有抒发抗日报国的诗文碑,亭额为抗日名将何柱国所题“天地正气”四个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