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艳若桃李,来源:唐诗宋词古诗词(ID:tsgsc8)
杭州西湖南北两边,各有一座墓,岳飞墓与于谦墓。两墓遥相呼应,成为西湖南北两处胜景。
岳飞,南宋抗金名将,众人皆知。“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说的便是岳飞和冤杀了他,跪在他身边任众人谩骂的秦桧。
于谦是明代的民族英雄,墨客,他文韬武略,出将入相,是明朝忠实无双的于少保。
西湖,由于秀山丽水和这些忠义之士的陪伴,成为天下文化景不雅观遗址。
清代墨客袁枚曾说:“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
自古英雄出少年
1398年,于谦出生于浙江杭州一个世代为官的书喷鼻香家庭。
父亲于彦昭希望儿子将来为人处世谦善有礼,于是为他取名谦,字廷益,号节庵。
于谦从小禀赋非常,长相出众。
七岁时,小于谦在家门口玩耍。过路的一个和尚见他容貌非凡,惊异不已,说他将来会是拯救时局的宰相!
八岁时,穿着红衣的小于谦和小伙伴们一起骑马玩耍,邻家老者以为很有趣,就戏言小小的他:“红孩儿,骑黑马游街。”
于谦听了,绝不示弱,立即对上:“赤帝子,斩白蛇当道。”
老者闻言大惊,认为对联工致,气势非凡,这孩子将来了不得!
14岁时, 于谦参加杭州府试,碰着时任杭州知府的虞谦。 当时府试时所有考生都要逐一报上姓名,唯独于谦缄默不言。 虞谦问其缘故原由,于谦答曰:“同大人讳,故不敢报。”那个时期,下属是不能直呼上级名讳的。
虞谦看出了这位少年的顾虑,于是笑道:“何无忌,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尔亦无忌。” 他巧用三个历史名人名字,见告于谦不必忌讳。
于谦听了,从容答道:“张相如,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虽然张相如,蔺相如,司马相如,名字都叫相如,可实际上,我比起您可差远了!
主考官虞谦身居高位,没有任何架子,于谦在老师面前,能够保持尊敬,不卑不亢。两人名贵的涵养表示得淋漓尽致。
于谦从小喜好读书,良好的家境,让他有自己的书房。他把文天祥的画像挂在书桌前,发奋苦读,立志要做一个像文天祥一样的人。
书是望远镜,是指明灯,至乐莫如读书。从书中汲取了丰富营养的于谦,后来用一首诗,表明了读书的乐趣和好处。
《不雅观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面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这首诗的前两句,现在被许多人引为勉励自己读书的名言警句!
15岁时,于谦考中秀才。16岁时,他托物言志,写下了那篇后来当选入我们中学语文教材的诗: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点火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明净在人间。
诗中表达的是他矢志不移的人生志向,也是他终生追求的高洁崇奉!
陆游有诗云:“读书本意在元元。”元元是指老百姓。于谦发奋读书,便是想用自己平生所学,济世安民。
多年后,明朝风雨飘摇的危难之际,他用读书积蕴的文韬武略,钢筋铁骨,扶大厦于危倾,表明了读书的经世致用。
后人评价他是“不雅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对此赞语,于谦当之无愧!
初露锋芒,朝廷看重
才学出众的于谦,初涉职场,就锋芒毕露,引得皇上和重臣都很看重。
1426年,汉王朱高煦在乐安州起兵谋反,于谦随明宣宗朱瞻基亲征。
平定叛乱后,宣宗不好当面斥责叔叔,就让于谦代为面斥。
于谦声若洪钟,义正辞严,国法家法,圣恩人情,有理有据,条理分明……
真是诗人一张口,雄称百万兵!
于谦将那大胆谋反的朱高煦,斥责得面红耳赤,无地自容,伏地战栗不止,磕头如捣蒜。
从此,于谦的口才,众人皆知。
明宣宗朱瞻基非常欣赏于谦,常以国事倚重。当时朝中重臣“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也很看重于谦,赞他是“难遇之奇才,将来必成栋梁!
”
年轻有为,头角峥嵘的于谦,被任为兵部右侍郎,出巡河南、山西等地。
不雅观大节必于细事,不雅观立朝必于平日。不负众望的于谦,理政有方,为官清廉,正气凛然,节义超拔。
他凡事总以大局为重,从不以权略私,拉帮结派,行贿受贿,宴客送礼。因此,受到朝野高下一片赞赏。
但他也得罪了不幼年人,还差点被诬陷致去世。
直道是身谋,精钢不作钩
明英宗宠信的寺人王振,倚仗权势,把持朝政,贪婪无比。
凡经他手办事,无不雁过拔毛,吃拿卡要,众人苦不堪言,却无可奈何,唯有从流顺俗。
于谦从不买他的账,别人劝他拿点土特产之类上供王振,意思意思,于谦甩甩胳膊:“唯有两袖清风”!
为此,王振故意找茬,将当时身为巡抚的于谦关押了起来。一韶光,朝野高下,大为震撼。
老百姓听说后,议论激愤,联名上书;诸多大臣也纷纭奏请皇上明察;连当时的周王和晋王也在皇上面前为他说情。
王振见于谦威望如此高,迫不得已,就以重名,抓错了人为由,将于谦放了出来,官复原职。
吃一堑,却没长一智的于谦,出狱后,发着“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dié xiè)垂羽翼!
” 的感慨,依然如故,不宴客送礼,弗成贿赂。
他坚持初心和空想,不畏浮云遮望眼。他明净为人,廉明干事。他至情至性,忧国忧民,以诗明志:
绿帕麻菇与线喷鼻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作为文臣,组织京师保卫战
自以为是的明英宗和自不量力的寺人王振,不听众人劝解,带着大明二十万精锐之师,亲自征讨瓦剌军。
结果,“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毫无作战履历的明英宗和寺人王振,多次改变行军路线,导致长途行军的将士们怠倦不堪,又在瓦剌军不断追击和伏击下,处处被动挨打。
在土木堡这个地方,明军被伏击,全军覆没。混战中,王振被杀去世,明英宗自己也被俘虏。
大获全胜的瓦剌军首领也先,愉快非常,以为手持“绩优股”——被俘确当朝天子,可以让大明做“永久提款机”。
于是,得寸进尺的他,亲率大军,直奔京城而来。明都北京,岌岌可危!
而此时,留守京城的军士,皆为老弱病残,毫无战斗力不说,京城防备也完备空虚。偌大一个北京城,军事防务竟是一个空壳子。
而留守朝廷的大臣,也瞬间民气分解。以侍讲徐珵为首的一些人,主见“星象有变,首都当南迁”。
火都烧到眉毛了,还谈搬家的事,真是胡扯!
危难之际,众人保举作为兵部侍郎的于谦为首,来支撑危如累卵,大厦将倾的场合排场。
官场不可测,鸦雀保全身。但忧国忘身,不畏死活的于谦,临危不惧,决心力挽狂澜,挽救大明。
为此,他迅疾果断,做了如下安排:
先是,义正词严地否定南迁,稳定民气和军心:“迁都,想让大明成为第二个南宋吗?妖言惑众者,斩!
”
然后,和太后及诸臣切磋,迎来明英宗之弟朱祁钰当皇上,冲破了也先“挟天子以令诸臣”的美梦。
其次,力主抗战,组织京师保卫战。详细做法是,调集周边军队,迅由通州入京。将士兵分九路,各守一门。
出城迎敌后,敕令关闭城门,各路将士务要以一当十,决死一战,临阵脱逃者,士可斩将,后军斩前军。
作为文臣的于谦,从没带过兵,打过仗,但危急关头,他必须身先士卒,冲锋陷阵!
于是,他亲自镇守最主要的,也是最易攻难守的德胜门!
这样的安排和支配,真真切切地见告了每一个人:
国家兴亡,大家有责!
宁正而毙,不苟而全!
大家要年夜胆作战,置于去世地而后生!
坚毅者会带给人信心,而这种信心,也会带给人降服畏惧的力量,会使一个人,一支部队真正强大。
大概是火器部队“神机营”大显威力的帮助;大概是于谦调兵遣将的文韬武略和严密布署的军事才能发挥得当;大概是于谦的一腔爱国热血和全身的忠正义勇,让所有人都心折口服,热血沸腾;大概是集中力量,各个击破的战术和空城计,巷战,敌疲我扰,全民抗战的策略发挥了效应;总之,强将部下无弱兵!
将士们军心大振,斗志倍增,个个大胆顽强,奋勇杀敌。有如神助的明军,将瓦剌军打得溃不成军,大败而归。
京师保卫战,竟然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取得了大捷!
明都北京,保住了!
挽救国家和民族于危亡中的民族英雄于谦,在这一刻,出身了!
原来得意洋洋,梦想“皇宫易主”的也先,很快就创造自己想大捞一把的打算不能实现了。他被斗志昂扬的明军,用炮火送远了!
北京保卫战,是于谦带给所有人信心和力量,结果出乎所有人猜想的一场战役!
它不仅粉碎了瓦剌军想进京城占座的美梦,还极大引发了将士们悲观颓废的信心;更稳住了大厦将倾,岌岌可危的场合排场,让大明王朝得以连续苟延残喘200年。
挽救危亡中的明朝,于谦功不可没!
但后来,明朝皇上却不分是非黑白,冤杀了他。
自古名将如美人,不许人间见白头
京师保卫战后,逃回的也先受到重创,看得手中的人质——被俘的皇上明英宗,不值一钱了,便将其放回。
明英宗回来后,被弟弟明代宗朱祁钰囚禁。皇上这位子,上去不随意马虎,一旦上去,没人乐意下来。
而且,都想把位子给儿子,孙子,世世代代传下去。但传位子还得看身子骨。
这明代宗身体不好,基因遗传更不好,他儿子比他去世得还早。他自己也由于酒色伤身,一天不如一天了。
而太后早已同于谦和诸臣切磋好,要将朱祁镇的儿子复立为太子,只等代宗驾崩之后就宣告。
眼看明代宗朱祁钰将要日落西山了,为邀功,有一天,石亨、徐有贞等人发动“夺门之变”,将朱祁镇迎回皇宫。
重新当上天子的朱祁镇,一上位,就听信奸侫小人的谗言,开始了“大清算”。
而此时的于谦,对即将到来的危险,毫无防备。
“直道岂求安富贵,纯诚惟欲助清光”。他正满腔热血,一腔忠义, 竭尽全力,殚精竭虑地在大力改造武备,发展农业,大兴经济……
他想的,不但是保住京城,他更想给老百姓更好的生活。以是,他无心,也无暇顾及其他。
但成功复辟又上位的这位皇上,大概挟恨在他被俘期间,于谦和众大臣拥立了新的皇上;大概怕于谦倚仗救国的劳苦功高,德高望重,功高盖主;大概怕这样刚毅刚烈不阿,忠心耿直的人,不是喜好阿谀奉承的自己所好用的;
……
总之,朱祁镇一边嘴里说着“谦有功”,一边在宵小之徒的撺掇下,借口各类情由,将于谦冤杀了!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真是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纵不雅观历史,许多天降大任的奇才,都没有去世在神一样的对手手里,而是去世在了自己人的暗杀里。
岳飞、文天祥、于谦……历朝历代,许许多多,文人武将,忠臣烈子,莫不如此!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端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飞鸟尽,良弓藏。”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自古名将如美人,不许人间见白头!
”
冤杀于谦,是明朝历史上最大的冤假错案!
听说那天的北京,阴云密布,菜市口上空,更是黑云压城,朔风阵阵,天下之人,皆知其冤。
查抄于谦家时,官兵们创造他家,贫无余资。打开一间挂锁落尘之室,创造里面全是天子历年赏赐之物,原封未动。
查抄官兵,全都哭了!
苍天啊,忠臣齐心专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于谦被冤杀,是明朝犯的一个致命缺点,加速了暗流涌动的明朝,更快走向去世亡!
得知于谦被杀的瓦剌军,再次猖獗扑来。无能之辈充斥的朝庭中,竟然无人能领兵抵御。
被动挨打中,许多人想起了他,喃喃自语:“若谦在……”
可惜,世上药很多,便是没有“后悔药”!
冤杀他人,是要付出代价的!
正义会迟到,却从来不会缺席!
姗姗来迟的正义,究竟会给天道民气一个交代!
人间正道是沧桑!
明宪宗成化年间,于谦的儿子于冕上疏为父亲申冤。皇上即刻给于谦平反,并将他礼葬于西子湖畔的三台山麓,同时发布赐祭诰文。
“当国家多难的时候,保卫社稷使其没有危险,独自坚持公道,被权臣奸臣共同妒忌。
先帝在时已经知道他的冤,而朕实在怜惜他的忠实……”
一韶光,全民传颂民族英雄,忠臣良将、大墨客于谦的功绩,赞他文能提笔安天下, 武能上马定乾坤。
他铁骨铮铮的一句“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明净在人间”更是传诵于世,成为多少文人武将,忠臣烈子,英雄豪杰的座右铭!
于谦,名垂史册,千载留名!
参考资料:
[1]孙高亮.于谦全传[M]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
[2]郦波.救时宰相于谦[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0
[3]陈忠平.《爱国清官于谦》浙江:[M]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
-作者-
艳若桃李,女,中学高等西席,甘肃省作协会员,喜好阅读写作,揭橥过六百多篇文章,获过多少奖项。教书育人任务田,读书写作自留地。舌耕不懈,笔耕不辍,非为大器想晚成,只缘精神有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