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组山水诗十分别致:它全是五言绝句,每一首诗的题目都是辋川山谷中一处游地的名称,而且每一首诗后面都附有他的好友斐迪的一首形式完备相同的诗歌。
原来王维隐居于辋川别墅时,他的好友裴迪也隐居在辋川,两人同游辋川,吟诗作赋,共同赞咏辋川幽美的风景。
他们用诗歌赞咏辋川的二十处风景,每一处风景赋诗一首。这些诗都是五言绝句,诗歌从多方面描述了辋川的俏丽风景,读来如诗如画,宛如欣赏一幅幅精美的画作。
后来,王维将他和裴迪唱和的这些诗歌编撰成《辋川集》,并撰写媒介,序中有这样一段话:“余别业在辋川山谷,其游止有孟城坳、华子冈、文杏馆、斤竹岭、鹿柴……椒园等,与裴迪空隙,各赋绝句云尔。”
个中,《鹿柴》是王维赞咏辋川山水的组诗中很具代表性的一首诗歌。鹿柴(zhài),是辋川的一个地名。《鹿柴》原诗如下: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大意是说:宁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起笔直接描写空山的寂静,营造了一种寂静空旷的觉得。
为什么这么说呢?实在墨客面前的这座山,并不是一座空山,墨客只不过是为相识释这座山很寂静,连一个人影都见不着,“不见人”三字把“空山”的意蕴详细化了。
可想而知,这座山至少是植被覆盖很好、林木葱郁的一座青山。由于他毕竟身在辋川,而辋川便是以山净水秀著称的。
第二句“但闻人语响”,大意是说:只听到人说话的声音。不见其人,但闻其声。山中尽拙见不到人的身影,但是能听到说话声。这是墨客以人的声音反衬整座山的寂静。
表面上看,这几声“人语响”彷佛冲破了寂静,实在,连细微的说话声音都能被墨客察觉,这更加显示出了山的寂静。
在这里,墨客王维采取了古诗中常见的“以动衬静”的表现手腕,将山的寂静表现得很蕴藉、很蕴藉,很有韵味,这也正是唐诗的艺术特点。
空山一座,伴随着若隐若现的声音和人影。我们读到这里的时候,觉得墨客接下来肯定会写说话人的声音来自哪里,或者会写是谁在山中说话。
但是墨客并没有按照一样平常的思维去创作诗歌,墨客王维笔锋一转,写出第三句“返景入深林”,这一句写的是落日的余晖映入了山林深处。墨客将视线投放到一个详细的画画:映射在山林深处的光芒上。
末了一句“复照青苔上”,落日的余晖映射进深林,映照在青苔上,给幽暗的山林带来一线光亮,画画的清晰度一下就明朗、详细了。
深林本来就幽暗得很,林间树下的青苔,就更突出了山林的黯淡无光。写山林的幽暗,该当着力描述它的幽暗,而墨客却匠心独运,反其道而行之,突出描写映射进深林的阳光。
映照在青苔上的阳光,给幽暗的山林带来明丽的色彩,一下子冲淡了本来就很幽暗的山林,给林间的青苔添上一丝暖意,也给整座山林带来一丝活气。
透过层层叠叠的枝叶映照到青苔上的斑斑点点的日影,这很明显是一种暖色调,这与阳光还未照射进去时的幽暗的冷色调无形中形成了光鲜的比拟。
也可以这样说,《鹿柴》的前两句因此声音反衬青山的寂静,而后两句则因此青苔上的暖色调的亮光反衬山林的幽暗。
王维因其“清淡悠远、空寂超旷”的山水诗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诗佛”之美誉,王维是墨客、画家兼音乐家。这首诗正表示出诗、画、乐的结合。
王维的这首《鹿柴》,所呈现出来的诗情和画意,正是以他画家、音乐家的艺术表现力来追求诗歌中的色彩和声音的韵味。
正是由于墨客把握住了“空隐士语响”和“返景入深林”那一瞬间所显示的特有的宁静境界,诗歌才会展现出竹苞松茂的画意和蕴藉蕴藉的诗情。
难怪北宋文学家苏轼欣赏了王维的诗歌和画作后,也不由感慨地说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不雅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读王维的这首诗,真的能感想熏染到如诗如画、美不胜收的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