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在战国期间首倡“性恶论”,故强调利用礼法来约束人性。

礼法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须要通过后天的教诲与学习

因此《劝学》这篇成熟的议论文出身,并位居《荀子》首篇。

一篇《劝学》,设喻说理,鞭辟入里,条理清晰,纵使千年万载,依然未曾被淹没。

劝学经典三句话俱是警世恒言

文中三句经典之话,凝聚了荀子超前的思想和成熟的聪慧。

当你读懂后,自然明白如何经营自己的人生,从此充足且豁达。

01 终生学习

学不可以已。

荀子开宗明义,学习是不可以停滞的。

知识的边界在不断拓展,知识的构造也随时会更新,学习永一直息。

当面对难事难题,不至于褚小杯大。

而人生如朝露溘至,敌不过命运无常,但终生的学习却可以让苦难无味的人生多出几分情趣与味道。

北宋第一大全才,当属苏东坡:

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散文,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书法,他是“北宋四大家”之一;

绘画,文人画的首创者之一;

豪放派,他是创始人且与辛弃疾并称……

即便如此,他仍旧在不同的领域连续学习:反复缮写《汉书》;修堤建路;开拓农业;发明美食……

在他“悄然而悲,肃然而恐”的贬谪生涯中,治愈他的,更多是他本身学习到的东西。

诗词歌赋,提升了他的境界;勤政爱民,使他深受百姓爱戴;美味佳肴,温暖了意气消沉的他……

就像苏东坡所说:“穷不忘道,老而能学。

所知所学,是别人如何都偷不走的瑰宝。
是我们终生的财富。

黄庭坚说:“人如三日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孔可憎,人则措辞无味。

终生学习,比起外在的物质财富,影响更大的是精神财富。

精神不断富养,则心境如水,冰壶秋月,性情沉稳,珠玑咳唾。

02 学后自察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有“贤人者,积而致”的不雅观点:光知道各种礼节规范是不足的,还要落实到方方面面,严格哀求自己达到修身的目的。

同理,在终生学习的大道上,也要时候警觉自己用所学所悟来自我约束。

毛泽东是位铮铮佼佼的军事家和文学家,常常谈诗论史,以史为鉴。

比如他屡次提出要从李自成的叛逆中总结履历教训,还把郭沫若撰写的《甲申三百年祭》作为整肃党风的文件之一。

在延安高等干部会议上,毛泽东强调要引以为戒,不可再犯骄兵必败的历史缺点。

毛泽东的自察心性给共产党做了一个良好的示范,计不旋跬,使中国共产党人在建国后毅然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寖昌寖炽。

蒋勋说:“我想,真恰好的、有文化的规范,是自察的,不是向外责怪。
一味向外责怪,就没有能力去解读更多的东西。

想要过好生平,不是在学有所成之后对别人指指示点,自己淫心匿行,而是依然谦和地保持自察,规范自身。

学识越丰富的人,其敬畏之心就越强。

而勇于反思,长于内化,才能真正走向修身养心的大道。

如此,则聪慧丰裕,致远任重,年夜德不泯。

03 谦恭勿躁

怠慢忘身,祸灾乃作

荀子在《议兵》中有这样一句话:“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

这可以算是“怠慢忘身,祸灾乃作”的注释了。

意在告诫莘莘学子,学后不可忘本,自察过后仍须心存敬意,谦恭有礼,不可唐突行事。

学习,为人,处世,皆须戒骄戒躁,虚怀若谷,方能福满运盛。

《列子·说符》中记载,贤士孙叔敖偶遇隐士狐丘丈人,被问道:

“位高者,有三利三患,尔可知晓?”

身居令尹的孙叔敖,已是楚国的瑚琏之器,仍跬跬拜拜地求教。

“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民怨归之。

孙叔敖听罢,没有回嘴,反而是愈发谦善地问道:

“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俸益厚,吾施益博。
如此,吾可免祸乎?”

狐丘丈人赞其品性比肩尧舜。

孙叔敖向来处事严密,谦恭有礼,永久不会由于位高权重而心如悬旌,也教诲后代阔别了纷争烦扰。

难怪司马迁将其列为《史记·循吏列传》第一人。

孔子说:“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大智若愚,即便自身已然足够精良,但仍怀着谦恭之心接管外界的指示,而面对讽刺或夸词如水过无痕,淡然原谅。

大巧若拙,惇信明义;谦恭勿躁,浑俗和光。

大千天下不过一个不规则球体,圆和温润,方为正道。

04 写在末了

钱钟书师长西席说:“如果不读书,行万里路,也只是个邮差。

而早在千年前的《劝学》中,早已有了这超前的思想。

迷茫的人,从中领悟学习的真谛;葸耎的人,以此作为行事的准则。

读懂《劝学》三句话,不困于惑,不耽于获,不囿于祸。

沉浸于《劝学》的文化内涵,清心寡欲,享受高等且丰富的精神生活。

-作者-

周雪琴,网名雪霁天晴,00后,聚诗词于心,集灵气于目,方能以柔克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