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宋•苏轼

其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诗话泰州苏轼惠崇春江暮景晚年二首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其二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有人说《春江晚景》(二首)是苏东坡元丰八年(1085)在靖江(或说江阴)时所写。
实在,苏东坡有没有来过靖江(江阴),并没有资料确切记载。
出于诗歌内容和美好愿景,我们当然更希望苏东坡来过靖江品过江鲜。
笔者梳理题诗那年,他可能行走的路线,有助于读者判断这一悬案。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春,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团练副使(平调)。
汝州在黄州正北方,陆路是直线间隔,大概可以节约一大半路程。
走水路,则顺江东下,沿大运河北上,再做生意丘干流,取道黄河,末了还须要走陆路,路途非常弯曲迢遥。
但48岁的苏东坡故意选择水路,实则是面对新党打压,出息险恶,不想去履新,想告退归里(不是回老家眉山,而是买田宜兴)。
水路,不但可以拖延韶光,且可以顺道去江西看看被贬的弟弟苏子由。
四月顺江抵达庐山,写诗《题西林壁》。
七月二十八日,抵达金陵,幼子苏遁短命,苏轼心力交瘁,与王安石蒋山别过,途经扬州,沿大运河北上。

元丰八年(1085)正月十五日,抵达宿州(今安徽宿州市),在宿州过上元节,作了一首《南乡子·宿州上元》词,词中写道:“千骑试春游,小雨如酥落便收。
能使江东归老客,迟留,白酒无声滑泻油。
飞火乱星球,浅黛横波翠欲流。
不似白云乡外冷,温顺。
此去淮南第一州。
”表达了这次东行归老江东的欲望。
随后,苏东坡以路费窘迫,幼子刚逝为由,上书朝廷,请罢汝州,东归宜兴休养,后被批准(可见新党不重视苏东坡)。
公元1085年四月一日(从黄州出发,走了一年多韶光),在词人南返常州的路上,宋神宗驾崩。

由于无需奉召北上,苏东坡南归一行缓慢,从宿州到泗州(今盱眙洪泽湖一带)走水路,抵高邮湖,与秦不雅观相游,沿大运河南下。
五月初,抵达扬州,留下《归宜兴留题竹西寺二首》。
末了,抵达宜兴荆溪准备买田自耕。

到宜兴不过几日,哲宗继位,高太后摄政,启用朝中旧党,不准苏东坡休养(可见旧党此时重视苏东坡),升迁苏东坡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
五月六日,苏东坡从常州渡江北上(此时可弯路一点至靖江),经由扬州石塔寺,为画家惠崇和尚(北宋九僧之一,生活在北宋太宗、真宗时期)遗作,题写了著名的《春江晚景》(二首)和《石塔寺》(此论点参考许卫平《苏轼与扬州的情缘叙略》)。
不久,沿大运河北上。

1085年十月十五日,苏东坡抵达蓬莱,留下《登州海市》。
仅仅任职四天,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
十仲春十八日升任起居舍人六品。
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苏东坡唯一可能去靖江的机会,该当便是从宜兴北上,恰逢春天,蒌蒿满地,河豚肥美之时(河豚生活在近海区域)。
为去扬州题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打下了根本,当然这只是预测。

这两首绝句,从格律角度看,都没有问题。
第一首早已名扬天下,句义普通易懂。
第二首正好道出了词人在新党伤害下,差一点掉了队。
现在旧党虽然重新启用,但是北方沙漠多风雪,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春光吧。
表达了词人对付江南春天的赞颂和无比眷恋之情。
《春江晚景》(钱钟书《宋诗选注》作“晓景”),以其生动的景致描写和对大自然的无限喜好,历来被誉为苏轼题画诗的代表作。

对付这样一位可爱的大词人,笔者内心深处,多希望他曾深情注目过泰州这座“竹外桃花三两枝”的江鲜小城。

-作者-

作者简介:严勇,文学硕士,主攻唐宋诗词的整理与研究,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全国青年作家班第三期学员。
已出版文史集《泰州史话:运盐河边的城市》,散文集《读书旅行》。
公开拓表文章二百余篇。
《泰州》专栏作家、唐诗宋词古诗词(tcgsc8)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