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如果你能背诵这首诗的全部,并对李义山(李商隐字,下同)创作这首《无题》七言律诗的背景和动机有所理解的话,那么你就会知道,实在这首词形容的是相思之苦、是爱恨别离,是一出发生在本诗作者—李义山和玉阳山道姑—宋华阳之间一段缠绵悱恻,令民气疼的爱情悲剧。
而这个故事,实在要从李义山的一次装逼开始提及。

太和七年(公元833年),对李义山有着提携和栽培之恩,被他视为亦师亦父的令狐楚入京为吏部尚书,于是他便返还乡里河南玉阳山,上山学道。
正如那句“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只是李义山切切没有想到,这次上山学道不仅让他重逢了这生平的痴绝情爱,更是对其诗文风格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不过在李义山碰着他确当代怨侣—宋华阳之前,我们还得须要知道的是他们为何会相遇?原来早在高祖李渊之时,李唐宗室便兴崇道之风,到了唐玄宗李隆基、唐武宗李炎的时候,崇道抑佛更加是严重,李炎乃至发动大规模的“灭佛运动”(拆毁寺庙,强制佛子佛徒还俗)。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女主角,原来侍奉公主的宫女—宋华阳,便随公主一同入山,潜心道法。
话再说回我们的男主,李义山自大诗书才华,又得白居易、令狐楚等一众才子高管的青睐,自知便是一定要踏上这大唐官场的。
而且一贯以来李义山就自称是李唐宗亲,虽然从来没有被得到承认过,但这并不妨碍他自认皇族宗亲子弟的身份去赶这一场上山修道的潮流。

在任何史料里,都未曾记载此时随身侍奉公主的道姑宋华阳年方几何,只是想来深宫幽怨,高墙婢女,该是涉世未深,期许爱情的,特殊是风气开放,才子佳人故事深入民气的大唐。
或许我们可以想象,曾几何时,宋华阳也坐在后宫深院的栏杆上,听着老嬷嬷们说那些情诗里的甜言蜜语,而未曾想,正是自己此刻的涌现,给了中国诗坛最伟大的情诗。

情深如诗李商隐那句用来歌颂师长教师的诗其实他对道姑的相思苦

另一边,作为早熟的古人,踏入玉阳山时的李义山已足二十有三,相较唐时的风气,可以说是晚婚晚育了,但正好也正是这样的年纪,余留着一丝的血气方刚,更夹杂着意乱情迷的猖獗。
花火,在玉阳山道不雅观的偶遇之时开始蔓延,终于成为了李义山为爱痴狂的情由。

于是在这个冠绝晚唐的大墨客李义山笔下,涌现了三首被誉为李诗中最隐晦难懂,自古众说纷纭,却又好评如潮的七言组诗—《碧城三首》。

“若是晓珠明又定,生平长对水晶盘”,你这颗晶莹剔透的露珠能够一贯俏丽,我这生平将像对着月光一样欣赏你的容颜。

“对影闻声已可怜,玉池何叶正田田”,表面是玉池中端正幽美的荷叶,而我,正对着你那可爱的倩影,听着你迷人的声音。

“检与神方教驻景,收将凤纸写相思”,用一个神奇的法术让这俏丽的景致永久勾留,我用金凤纸写着对你的相思永久。

“情诗动心,情话动人”。
在千古佳句面前,宋华阳的心犹如那烈火中的铁水,逐渐融化成一颗死心塌地的爱,于是他们偷心,他们偷情,他们偷欢,直至宋华阳身怀六甲,情事败露。
我们都知道辩机和尚和高阳公主的故事,末了是惹得“帝怒”,一代大唐天才佛子,玄奘高徒,翻译《大唐西域记》的辩机和尚就此腰斩。
虽然李义山只是和一个宫女苟且,但是在世俗伦理面前,在皇家威严面前,虽然保全了性命,却被逐出山门,两人永远不见。

宋华阳的结局我们不得而知,身为宫女却私会幽情,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期,她承受了大部分的舆论和罪罚,而一介诗人的李义山, 对付这份感情的真切,却超过了所有人的猜想,只是除了手中的诗,他再无能为力。
燕台四首,春夏秋冬,他努力把所有的相思都融入到自己的笔下。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去世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 《无题》

于是,我们见到了一贯以来用来描述老师的这句“春蚕到去世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只是它的前面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不仅仅如此,我们耳熟能详的诸多佳句,比如“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直到相思了无益,未若惆怅是浮滑”;“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基本上无题的诗句,多数是李商隐为宋华阳之间的感情所写),在李义山对自己的爱情表达美好的愿景下,是李宋两人面对现实的无奈。

离开宋华阳之后的李义山终极娶了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女儿,虽然两人夫妻情深,但是对付宋华阳,直至晚年,李义山究竟还是念念不忘。

偷桃窃药事难兼,十二城中锁彩蟾。

应共三英同夜赏,玉楼仍是水精帘。
—李商隐 《月夜重寄华阳姊妹》

月夜如旧,沧海桑田,当再回顾往事,大概宋华阳边幅对付此时的李大墨客来说,已经如水精帘后的宫影模糊不清,但是这份感情,至始至终是他至生难忘的不舍,只是当别人问起有没有曾经后悔过,他依旧无言,却挥笔写下了其余一首冠绝古今的五言绝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上苍夜夜心.—李商隐 《无题》

无意去追寻这“嫦娥”说的是自己,还是宋华阳,而我们每每感同身受,遥隔千年也能从李诗的《无题》中融会那份悲痛,相信这便是最朴拙的感情。
难怪元好问会留下一句“诗家总爱西昆(李商隐)好,独恨无人作郑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