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十二
应试诗,顾名思义,便是考试时写的诗。
本日的作文都有一句哀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古代不一样,不仅不限定诗歌,唐宋期间,还以诗歌作为考取进士的项目之一,即应试诗。
应试诗别号“试帖诗”,也叫“赋得体”。只是宋神宗期间,由于王安石变法,试帖诗一项被取消,直到清代乾隆期间才规复。
本日我们就来读一首相当著名的应试诗,从本日来看,这便是当时的“满分作文”,但墨客却因“字数不足”名落孙山。
《终南望余雪》
唐·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据《唐诗纪事》记载,祖咏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文题是“终南望余雪”,按照哀求,必须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长律。祖咏看完后思考了一下,写出四句就搁笔了。他觉得这四句已经表达完全,若按照考官哀求写成六韵十二句的五言体,则有多此一举的觉得。当考官让他重写时,他还是坚持了自己的意见,考官很不高兴。以是这次考试祖咏未被录取。
但这首短短20字的小诗却比这个故事更让我们震荡和惊叹。
题目是望终南余雪。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阴”);而且,惟其“阴”,才有“余雪”。“阴”字下得很确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积雪浮云端”,便是“终南阴岭秀”的详细内容。
这个“浮”字用得多生动、自然,我们当然知道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这里是说:终南山的阴岭赶过云端,积雪未化。云,总是流动的;而赶过云真个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不正给人以“浮”的觉得吗?读者大概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
”是的,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便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中“明”字很好,但“霁”字更主要。墨客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余雪的情景。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便是在大晴天,一样平常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庐山真面孔”。
墨客不仅用了“霁”,而且选择的是夕阳西下之时的“霁”。他说“林表明霁色”,而不说山脚、山腰或林下“明霁色”,这是由于“林表”承“终南阴岭”而来,自然在终南高处。而只有终南高处的林表才明霁色,表明西山已衔半边日,落日的余光平射过来,染红了林表,不用说也照亮了浮在云真个积雪。结句的“暮”字,也就呼之欲出了。
前三句,写“望”中所见;末一句,写“望”中所感。俗话说:“下雪不冷化雪冷。”一场雪后,只有终南阴岭尚余积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溶解,接管了大量的热,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时,又比白天更寒;望终南余雪,寒光闪耀,就令人更增寒意。
不管从题目解读,还是诗意本身,这首诗确实已经圆满了,若再增加一字都是赘余。
清代王士禛在《渔洋诗话》里,把这首诗和陶渊明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王维的“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等并列,称为咏雪的“最佳”之作。
有褒就有贬,明代玉遮《唐诗选》评价此诗:“浮”字极好,诗亦佳绝,只赋得积雪,不赋得余雪。言外之意,跑题了,你怎么看?
你以为如果本日的作文许可诗歌文体,会让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吗?
图片/网络
每天共话诗词,关注十二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