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总以为这又是一位不得志的酸腐文人作的牢骚诗。
如今细细理解一番,才顿生敬意。
张养浩不仅不是酸腐文人,还是元朝压倒一切的文官。
他历经四代帝王,殚精竭虑几十年,累任高官,尽有大展拳脚的地方。他谥号文忠,是封建社会中臣子的典范,深受帝王看重。
以他的身份,以他的经历,以他的目光,仍能拙守初心,心存百姓,写出从百姓角度出发的笔墨,其小儿百姓之心才更显热心,为民悲呼之声才更打动人心。
一介儒生亦是不朽绅士
从古至今,年少有为,凭借才华名震四方的才子数不胜数。但张养浩的确算得个中的一朵奇葩。
不是由于他多有才华,而是由于他所处的时期。
公元1276年,金兵的铁骑踏破临安城门,南宋灭亡。
至此,全民崇尚读书的时期彻底结束,随之而来的是崇尚武力,鼓吹“读书无用”元朝。
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
在元朝,人分十等,读书人位于九等,仅比托钵人高一等。
元朝初期科举制度被中止,知识分子没有出路,受尽了歧视和苛待。以至于当时只要能学门手艺转业的,绝不愿读书。
而张养浩便是个中的那抹另类,他从小就热衷于读书写字,终年夜后更是到了痴狂的地步。
至元二十五年,19岁的张养浩游览白云楼,洋洋洒洒写下一篇《白云楼赋》,引得众人争相传阅。
当时山东按察使爱惜人才,读过张养浩的文章后当即接见了他,并推举他为东平学正,张养浩的仕途由此开始。
浩然正气,天地一人
在朝中,他廉明正派,公心处事,不徇私情,常常犯颜直谏,罢设尚书省。他的上司也被他的朴实清廉打动,夸赞他:此真台掾也!
在地方,他齐心专心为民,多方造福百姓。带头捣毁30多所当地官绅敛取民众钱财建造的祠堂,亲自审案,惩办匪贼,放出蒙冤入狱的良民。
短短三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当地人无不对他戴德戴德,立碑颂德。
张养浩文采斐然,为官处事能力也有目共睹,深受天子看重。此后几年,他重启科举考试,广纳人才,举人唯贤。
作为时之名臣,张养浩声誉不可谓不广大,功绩不可谓不卓著。
可就在人生最得意的时候,张养浩选择了急流勇退。一方面是由于念过半百,历经四朝更迭,力不从心。一方面是他太过正派,屡受同寅排挤。
此后十年,他收到朝廷连续七次聘请,都谢绝了。但在第八次的时候,他改变了态度,由于陕西闹起了大旱灾。
大饥,民相食。史籍写得简洁,可唯有经历过的灾民才知个中凶险。
张养浩变卖家产,拖着60岁高龄的身体,踏上了救灾之路。有人杀子奉母,有人易子而食,有人生生饿去世,一起所见,太过惨烈。
张养浩散尽家财发放给沿路灾民,仍是杯水车薪。他上书朝廷,要求发放赈粮。可贪官当道,层层扣押下来,灾民根本得不到粮食。
万念俱灰,张养浩看着万千耐劳灾民,写下了这首振聋发聩的千古绝唱:
《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犹豫。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波涛彭湃,像是怒极!
潼关外有黄河,内有西岳,山河雄伟,阵势险要。遥望古都长安,我徘徊不定,心潮起伏。
令人伤心的是秦宫汉阙里那些走过的地方,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耐劳;一朝灭亡,百姓依旧耐劳。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末了八字可谓是道尽了当时社会的阴郁。字里行间,浸透了他对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刻同情,表现了他对封建制度的无限愤慨!
原来,无论朝代更迭多少次,百姓都是最苦的人!
张养浩拖着年迈的身躯,夜以继日救援灾民,终极倒在了救灾路上。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张养浩生平几次沉浮,都是为了百姓得罪官绅。他至去世都在为民请命,为民发声。
张养浩,养浩然正气,风绰高致,节全始终,名留天地,齐鲁一人!
来源:微信"大众年夜众号“品读诗词歌赋”
作者:向小园
编辑:以凡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通报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缺点或涉嫌陵犯您的合法权柄,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