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

【微信"大众年夜众号:漫游在云海的鲸鱼】支持复制粘贴读书条记

目录22.和杜甫做铁哥们儿23.杜甫待客24.《登高》:七律的绝唱25.杜甫的自嘲26.听杜甫侃穷27.“诗歌最高造诣奖”后记 坦然——写在书后点评22.和杜甫做铁哥们儿

在杜甫的诗歌中,可以看到他对国家、对公民、对天子、对亲人无一不是一片挚情的。
下面我们来看一首他对朋友表示牵肠挂肚的诗——《天末怀李白》。
“天末”是什么意思?便是天边很迢遥的地方,这里说的就在秦州,便是本日甘肃天水一带。
安史之乱后,那里已是边陲,西北有回纥,西南有吐蕃,以是杜甫说是在“天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诗文赏析李白与杜甫戴建业尾

这首诗写得特殊好。
“文章憎命达”是什么意思?意思是说,人假如太交运了,诗就写不好;诗写好了,人又不交运。
杜甫是想说,李白的命太不好,以是他的诗就太好。

《不见》这首诗也是怀李白的,是杜甫在四川的时候写的。
李白是四川人,当时在外地流落。
杜甫不是四川人,结果流落到了四川,以是自然就想到了李白: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众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我以为,“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这十个字把李白的生平总结得太好了,对偶也很好。
杜甫之后,再难有一副对偶把李白写得这么绝,乃至很难有人写出杜甫这么好的对偶。

《不见》这首诗实在是首无题诗,后来因此第一句的前两个字为题。
“佯狂真可哀”,他说李白是佯狂。
读了李白很多诗往后,我比较相信弗洛伊德的理论。
弗洛伊德说,天才和精力病人只有一步之遥。
对此,我真的相信。
杜甫认为李白不是真狂,是假狂,是痛楚孤独的外泄。
他底下连续说“众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看来很多人不喜好李白,但他欣赏李白的才华。
末了两句“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是希望李白大哥回到蜀中,哥儿俩好再一起求仙,一起品文,一起写诗。
鲁迅曾说,“人生得一心腹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李白生平,不管如何孤独,不管如何晦气,有了杜甫这样的兄弟,也该知足了,钦佩他,讴歌他,理解他,思念他,没有半点文人相轻。

23.杜甫待客

说杜甫每饭不忘君,说杜甫每天想着爱民,实在太夸年夜了。
杜诗中有一些写他的个人生活,读来特殊亲切有味。
我们来看看杜甫是如何待客的。
先看《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未曾缘客扫,蓬荜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第一句“舍南舍北皆春水”,他为什么连用“舍南舍北”?由于表示强调,强调周边都是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他喜好用“日日”——记得“日日江楼坐翠微”吧。
把稳看看,他说“群鸥日日来”,潜台词是没有人来,他很孤独。

“舍南舍北”都是汪洋一片,鬼才到他这儿来,以是全体春天他家都很清冷,这是欲扬先抑。
下两句,“花径未曾缘客扫,蓬荜今始为君开”,这两句充满了喜气,好久没有看到个人,溘然来了一个客人,真是欣喜若狂,一听他儿子在表面喊:“爸爸!
叔叔来了!
”啪!
立时就把门打开了。
“盘飧市远无兼味”,杜甫在这首诗题目底下写了个注释,“喜崔明府相过”,崔明府是他的一个亲戚,也是县级的官僚。
他说这么尊贵的客人来了,真是对不起,他家离城太远了买菜来不及,很抱歉,菜太少了。
“无兼味”,便是只有一个菜,当然这是夸年夜,估计只有一两个菜。

说离城太远来不及买,这是给自己挽回点脸面。
比方说我家里没有苹果,来了客人就说真是不好意思,苹果刚好吃完了。
实在是买不起苹果,好几年都没有吃苹果了。
你买不到菜可以理解,那该当有酒吧?“樽酒家贫只旧醅”。
唐朝人不喜好喝陈酒,由于陈酒随意马虎酸,韶光一久就放坏了。
我们现在喝的酒都是烧酒,像水一样非常纯净。
唐朝人喝的酒,一样平常都是过滤不纯。
像本日这种酒,在古代也有,那叫清酒,一样平常人家喝不起,普通人都喝浊酒,以是古人总是说“浊酒一杯”。
浊酒是不能放的,一放就发酸,就变味。
由于“家贫”,只有“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他跟他姓崔的朋友说:“崔老弟你想不想找个陪客,你假如赞许,我就把隔壁老头儿给叫过来。
”那个老头有身份没有?没有身份。
他隔着竹篱说:“老头儿,你过来,我家来了个客人,你跟他饮一饮。
”对方假如有身份的人,他就要到对方家里去请,而他用的是“呼取”。
除了没身份,也可看出杜甫与邻居关系融洽,大家都亲密无间。

尽馀杯”是什么意思?不是一开始饮酒就请那老头儿过来作陪,而是吃到中途才想到要请别人。
这首诗充满了喜气,又写得非常随便,朋友邻里的关系很随便、很亲密,一看就知道待客非常激情亲切。

24.《登高》:七律的绝唱

沉是感情的深奥深厚高远;郁是感情的愤懑烦闷;抑扬好比书法中羊毫的顿笔和转笔,把笔锋按下去停一下,叫顿,转后笔锋稍松而迁移转变,叫挫——古人写字要揉一揉就叫顿,顿了往后把笔松一下,提一下,溘然一转就叫挫。
这本来是书法上的用语。
古人一样平常认为,沉郁是指诗情而言,抑扬是指诗艺而言。

陈子昂有一篇文章《修竹篇序》,中间就有一句话说,“音情抑扬,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修竹篇序》便是给东方虬的一封信,他说音情抑扬,便是说抑扬既指音,也指情。
那么抑扬在诗歌中指什么呢?便是抒怀的时候,不是直接地抒怀,不是飞流直泻,而是曲折、回旋、婉转,不断地转就叫抑扬。
这是指手腕,当然情绪也不是直通通的。
作为杜甫诗歌主导风格的沉郁抑扬,是指他的诗歌呈现出某种悲剧性的色彩,感情深奥深厚、烦闷、凝重,与这种感情相适应的表现办法,不是飞流直泻,而是回旋、婉转、波澜起伏。
杜甫有一首七言律诗,古人认为是唐诗的压卷之作,便是《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羽觞。

从明朝的胡应麟,到很多清朝文人,都认为这首诗是古今七言律诗的第一首——最好的一首。
当然也有人有不同评价,但说好的人更多。
这首诗的句法、字法、章法如何,我们来一句句看。
《登高》前四句写登高之所见,后四句写登高之所思所感。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一句仰望,一句俯瞰。
“风急”这两个字,在全诗的前四句中具有很主要的浸染,没有“风急”,就没有后面的三句。

由于“风急”,以是把那些云彩都吹散了,就有了“天高”。
“猿啸哀”,三峡猴子叫的声音很凄厉。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由于“风急”,把猴子那种哀怨的叫声吹得三峡高下到处都是。
说实话,我也没听到过猴子叫是什么声音,可能是比较悲哀的吧。
“风急天高猿啸哀”,这是举头的所闻所见。
下一句是俯瞰的所见所闻,“渚清沙白鸟飞回”。
“渚清”便是秋日的水都枯了,水枯了往后,原来被江水淹了的河床就露出了白沙,风一吹沙看得清清楚楚的。

“回”是盘旋,“飞回”便是打转转。
“鸟飞回”也与“风急”有关。
为什么鸟儿盘旋?由于风急。
而且那个鸟不是在天空展翅翱翔的鸟,而是在贴着江水飞的鸟。
我是看了杜甫这首诗往后,才把稳不雅观察大自然中这一景象的。
我创造,风很急的时候,鸟就搞不明白状况,由于风没有形状,它看不到,就迎着风飞,飞得很累,实在受不了就飞转回来,转回来它也搞不明白为什么飞得这么累,于是它就又朝前面飞,飞得又很累,就又转回来。

当然鸟儿是怎么想的我不知道,估计鸟儿在想,“过去我飞都很轻松,本日怎么这么累呢?我就不信这个邪”。
它就老在那儿转啊,盘旋啊。
这都是写登楼之所见,一句仰望,一句俯瞰。
立时便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第三句紧承第一句仰望,第四句紧承第二句俯瞰。
“落木”便是落叶,“萧萧”是风吹叶子,掉下来的那个声音,这也与“风急”两个字有关,风急吹得满山的黄叶乱飞。
同样地,“不尽长江滚滚来”也与“风急”有关,由于江水本来很急,再在那种大疾风中,江水就显得更加波涛彭湃。
这两句的对偶,好得不得了。
我们说“极尽熬炼而归于自然”,这便是范例。

杜甫这首诗,一读就能脱口而出,但这个脱口而出跟李白的诗还不一样。
杜甫是读书破万卷,是一种人工的极致。
他把中华民族汉语的措辞,利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本来第一联是可以不对偶的,但是他老人家对得工工致整。
“风急天高”对“渚清沙白”,“鸟飞回”对“猿啸哀”。
而且,他还当句自对,“风急”对“天高”,“渚清”对“沙白”,对得真是好。
前面四句的所闻所见,和后面四句的所思所感是怎么连起来的呢?“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他用“万里”两个字,将前面的“无边”和“不尽”,从空间上牢牢地连在一起了。
“万里悲秋常作客”是从空间上说的,“百年多病独登台”是从韶光上说的。

说杜甫的诗歌凝重,由于他尽可能在有限的字句中原谅无数层意思。
宋朝和清朝的人都说,这两句就包含了很多层意思。
有的人说包含了十几层,有的人说包含了七八层,我们来一层一层地看。
先看看“万里”。
一个人离家万里,本来就够可悲、够难熬的了,又遇上秋日,秋日又遇上可悲的心境,那就难上加难。
悲秋又遇上作客——这个作客和我们本日说的做客完备不是一个意思,我们本日做客是到别人家去喝一顿,他那个作客是指依人作客,俯首求衣,作客便是靠着别人用饭。

“百年”是指人的生平。
实在这里他引用了一个典故,庄子和列子都说过这样的话,尤其是列子说得比较清楚。
列子说,人生不过百年,这一百年里,比较顺心的也不过几年,那个顺心的几年中间,比较高兴的又不过几天,那个高兴的几天中间,能够开口而笑的,不过几时而已。

这两句只有十四个字,但说了那么多层的意思。
我在家里实验过,用十四个字有时候一层意思也说不完。
而杜甫用十四个字,说了那么多层的意思,这叫含量。
杜甫的措辞含量很高,用西方人的说法,叫措辞的密度很高。
末了两句,“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羽觞”。
这两句真的是一字一血。

困难、苦恨。
沉郁,再也没有比这更沉郁的了。
这个时候的“繁霜鬓”,一点都不夸年夜,杜甫四十岁出头的时候就“白头搔更短”,这个时候他还有几根头发就不错了,肯定是一根黑的都没有。
“潦倒新停浊羽觞”,这个“潦倒”跟我们本日说的潦倒意思不一样。
那时的“潦倒”是形容脸庞干瘪。
我们本日的潦倒是说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过得很不顺,奇迹上很失落败。
“新停”便是刚刚停滞。
“浊羽觞”,我讲过,唐朝有清酒,还有浊酒,浊酒是比较差的酒。

在内容上,这首诗是个行将就木的老人,在历经了时期的沧桑,品尝了人生的苦难往后,对社会、对人生所发出来的沉重嗟叹。
然而,这首诗的感情虽然沉郁凄凉,但是气势磅礴雄壮。
墨客的境界很开阔,这叫盛唐人的手笔。
以是这首诗的意境壮阔雄浑。
实在,这首诗不能说凄凉,而该当说悲壮。
墨客博大的肚量胸襟,彷佛承受了全体民族的苦难和艰辛,诗歌显得深奥深厚、悲壮而又凝重。

写凄凉的诗很多,写穷的诗大概多。
比如孟郊,他写了很多穷的诗,像“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
写得很穷,但是写得不大气,由于他就只是写自己的苦难。
杜甫的诗,哪怕写苦难也写得很大气。
这首诗在艺术上不管若何阿谀都不会过分,确实写得太好。
第一,他这八句全用对偶,彷佛又全未对偶;极尽熬炼,而又彷佛是脱口而出。
他把汉语这种形式美发挥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第二,这首诗的措辞密度很高,容量很大,他在尽可能少的句子中原谅了无数层意思。
第三,这首诗在构造上针脚绵密,或者叫构造紧凑。
“风急”两个字,带出了前四句,前四句写登高之所见,全部由“风急”而来,没有“风急”就没有“天高”,没有“无边落木”。

后四句写登高之所思所感,他用“万里”从空间年夜将前四句和后四句连在一起。
再有,第五、六句转出了第七、八句,有“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才有了第七、八句的困难、苦恨。
在构造上,这八句环环相扣,构造紧凑。
末了再总结一下杜诗在艺术上的特点:第一,措辞上的形式美,他把汉语的形式美利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第二,措辞的容量很大,措辞的密度很高;第三,他的章法针脚绵密;第四,他的诗歌感情沉郁苦涩,措辞凝重精练。

25.杜甫的自嘲

杜甫自道其创作特点是“沉郁抑扬”,害得读者以为他整天心情沉郁,说话时语调也总是抑扬抑扬。
杜甫并没有每天哭丧着脸,他在《堂成》一诗中说过,“旁人错比扬雄宅,

“烂漫通经术”的杜甫,儒家忠义仁爱是他思想的底色,他入世之心很急迫——希望“立登要路津”,对自己的才能又极其自大——“自谓颇挺出”,政治空想也极其高远——“致君尧舜上,再使风尚淳”,可现实却非常残酷——“纨绔不饿去世,儒冠多误身”。

唐玄宗诏天下凡通一艺以上者赴京师就选,杜甫怀着满腔激情亲切应试。
李林甫害怕应试对策戳穿其奸恶,黜落了所有应试者,并向唐玄宗献上“野无遗贤”的贺表。
杜甫不明不白地吃了一闷棍,他在仕途上不得其门而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十几年前的杜甫目空一切;“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刚来长安时的杜甫何等自傲;“致君尧舜上,再使风尚淳”,“青云之志”还不能形容杜甫志向的高远。
可现在竟然去当一个兵库保管员,人家可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墨客呵。

杜甫在长安困守十年,从天宝五载进京,到天宝十四载任职,本日向权贵投诗,来日诰日向天子献赋,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赖着脸去“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得到的只是“残杯与冷炙,处处潜悲辛”,现在换来的只是一个兵库保管员。

空想那么大,才华那么高,官职这么低。
二者落差如此之大,生理压力自然更大。
杜甫是若何缓解自己的生理压力的呢?自嘲。
沉郁悲壮的人假如诙谐起来,那可是隧道的玄色诙谐。
来看看他的《官定后戏赠》:

不作河西尉,悲惨为折腰。
老夫怕趋走,率府且逍遥。
耽酒须微禄,狂歌托圣朝。
故山归兴尽,回顾向风飙。

首联“不作河西尉,悲惨为折腰”,单刀直入,诉说自己谢绝河西县尉的缘故原由。
县尉是县令的佐官,主管一县捕盗揖贼察奸一类治安差使。
对县令以上的主座要逢迎,对一县百姓又得凶恶。

颔联是说为什么接管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老夫怕趋走,率府且逍遥。
”“老夫”是说自己老了,此时他还只四十多岁,在古代算是人到中年,还不足称“老”的时候,紧张还是指他精神上的疲倦。
“趋走”指随处奔驰地实行公务。

第四句意脉上一气顺承,说“圣上让我当兵库保管员,真是太好了!
管几支棍棒、几把刀枪,落得个逍遥清闲,棍棒刀枪又不会和我闹抵牾,我想把它们怎么摆就怎么摆”。

颈联是颔联的引申,从另一层面倾诉接管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缘故原由:“耽酒须微禄,狂歌托圣朝。
”“真想放声高歌我朝厚恩,让我保管兵库官从八品,有一些微薄的俸禄来酤酒,常常能让我过一下酒瘾!
”尾联“故山归兴尽,回顾向风飙”承上直下,是说保管员这么美的差使,京城这么好的地方,常有酒喝这么好的日子,此时此刻还要归隐故山,不是闲得慌吗?狂风之中回顾四顾,想想这些年的追求,看看面前的处境,酸甜苦辣一齐涌上心来。
从表面上来看,你会以为杜甫对当兵库保管员高兴去世了,兵库保管员这个职位真是棒极了!

细读你就会明白,让一个“读书破万卷”的墨客,去一个兵库做保管员;不让一个“下笔如有神”的人提笔写诗,却让他去使枪弄棒,真是要多荒诞就有多荒诞!

就朝廷而言,这四句是反讽;就个人来说,这四句是自嘲;就生理而论,这四句是给自己解套。
每个人面对自己的选择,先得说服自己的选择不错。
譬如一个女孩和前男友分离,后来又与另一个男孩结婚,可能换来换去一茬不如一茬,但她自己不愿也不能接管这个残酷事实,她必须在心里不断地见告自己:“我的选择不错,现在这个男孩虽然矮了一点,但人善良;虽然穷了一点,但人勤快;虽然笨头笨脑,但人实诚,孔子不是说过‘木讷近仁’吗?”这样想她心里就好受多了,她看自己的老公也顺眼多了,否则她与他就无法过下去了。

可杜甫心里亮堂着哩,他一边见告自己当保管员再好不过,一边又清楚自己无奈的现实,他正儿八经说着反话,“戏赠”是自我调侃,也是自我解嘲,当然也是玄色诙谐。
一个想当宰相的人,让他去当兵库保管员,他手舞足蹈地说正合我意,谢主隆恩!
你说是不是搞笑,是不是心伤?

26.听杜甫侃穷

俗话说“世乱识忠臣”,唐肃宗这回真的动了恻隐之心,第二个月便付与他左拾遗。
左拾遗的位置还没有坐热,又因上书营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不仅保不住头衔,还差点保不住头颅。
多亏宰相张镐力救暂免惩办

杜甫一家生活陷入绝境,他们常常靠橡栗和野菜充饥。
又冷又饿又穷又孤独,因而就有自嘲名作《空囊》:

翠柏苦犹食,晨霞高可餐。
众人共卤莽,吾道属困难。
不爨井晨冻,无衣床夜寒。
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

“空囊”便是没装钱的口袋。
像孟郊一叹穷就面有愁色,语带哭音。
我们来听听杜甫如何侃穷。
“翠柏苦犹食,晨霞高可餐”,翠柏籽味苦犹可充饥,朝霞纵高仍旧能食。
这两句说没钱买粮,一家人只好餐霞食柏。

第一、二句讲“空囊”无食,第三、四句写何以“空囊”:“众人共卤莽,吾道属困难。
”“卤莽”指粗疏、蛮干,“众人共卤莽”是指众人大多苟且贪婪,他坚守道义自然日子困难。

接下来就写“空囊”之状:“不爨井晨冻,无衣床夜寒。
”“不爨”是指没米不能开火,不做饭自然就不必打水,井又因没打水而冰冻,“床夜寒”表明,不仅无衣而且无被。
这一联上句写饥,下句写寒,真是饥寒交迫。

末了两句是全诗的亮点:“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
”一个大男人钱包空空如也,那真叫人难为情,无论如何要留一文钱看守钱包。

末了一文钱再缺钱也不能花掉,让它留在钱袋里,一想钱的时候就拿出来看看,也好过过眼瘾。
“看”作第二义解更加诙谐,想想杜甫摸钱出来看的样子就忍俊不禁。

印象中的杜甫不苟言笑,读者误以为他缺少诙谐感。
实在,很多诙谐都来自闷骚,整天嘻嘻哈哈的家伙,每每张扬浮浅,其拿手好戏是风趣夸年夜的动作,很难从他们嘴里听到让人会心一笑的诙谐。
深奥深厚严明的人平时相对沉闷,在"大众年夜众场合极少叽叽喳喳,他们的生理压力不易开释,内心因而也更为紧张,这样,他们只得既以自嘲来舒缓紧张的感情,也以自嘲来抚慰心灵的创伤。
闷骚人偶尔的诙谐自嘲,既让人感到意外惊喜,也使人以为意味深长。

浦起龙说《空囊》“总皆自嘲自解之词”,杜甫以诙谐诙谐的笔调,写自己无食无衣的苦况,令人读之仿佛见到墨客带泪的微笑,见到墨客对贫穷的唾弃,全诗诙谐而不光滑油滑,诙谐而又有深度。
如果杜甫每天板着脸,不是被“屠戮到鸡狗”的社会动乱击倒,便是被“困难苦恨”的磨难吞噬,他就不可能在灰暗中见到光明,在沮丧时仍旧充满希望。

27.“诗歌最高造诣奖”

杜甫的诗歌,在艺术技巧和艺术方法上综合了古人所有的造诣。
每一个时期,它能不能作为一个集大成的时期,与那个时期的各种分缘凑巧是连在一起的。
在杜甫的时期,五言律诗成熟了,七言律诗也成熟了,五言绝句成熟了,七言绝句也成熟了,统统都给杜甫准备好了,就等着他去创造,去达到那个时期的顶峰。
比如五言、七言律诗,便是在刚刚要成熟还不是特殊成熟的时候,杜甫“啪”的一下子把它推向了顶点。

除了时期为他准备好了各种题材以外,还有一个很主要的成分便是那个时期的气概,以及那个时期的社会氛围。
当时大唐帝国的统治者对自己的统治力具有很强的自傲。
一个时期的统治者越自傲,那个时期就越宽容。
在盛唐,乃至在全体唐朝,它的文化政策实实在在是比较宽容的。
你想随便相信一个什么宗教都可以,没有哪个人来干涉你。
唐王朝没有一个主导思想,全体时期很强大,它的统治者很自傲。

杜甫的心胸就比较博大。
比如,他说“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杜诗集大成这个说法的由来,首先是元稹说:“唐兴,官学大振,历世之文,能者互出。
而又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
由是而后,文体之变极焉。
”(这里“文”便是文章,也指诗歌)“然而莫不好古者遗近(喜好古体的,他又疏漏了近体),务华者去实(写得富丽的,每每又没有什么好的内容),效齐梁则不逮于魏晋,工乐府则力屈于五言,律切则骨格不存(诗歌如果腔调和谐,显得很柔美,那么它就没有骨格),空隙则纤浓莫备(写得很冲淡,那它就不随意马虎腻)。
“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大家之所独专矣。

他说,诗歌发展到了杜甫的时候,真可以说是上继续了《诗经》中风雅的传统,下席卷了沈宋以来的造诣。
“苏李”,苏是指苏武,李指李陵。
“曹刘”,便是汉朝的曹植和刘桢,建安风骨的代表。
“颜谢”,颜是颜延之,谢是谢灵运。
“徐庾”,指徐陵和庾信。
这些古今所谓的诗体,杜甫他都继续了。
这些人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杜甫把所有人的长处都包括了。
当然,这里面也涉及一个性情问题。
比方说李白,他有一点过分,他的七言律诗写得不好,缘故原由很多人剖析过,之以是写得不太好,紧张便是由于他受不了这个拘束。

孟浩然,他的五言古诗写得特殊好,但他的七言古诗就没有气概,缘故原由是七言古诗要写得波澜壮阔。
李白的七言古诗读了往后能震荡人,“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像这样的句子孟浩然一句都写不出来,他没有那个气概。

风雅、骚体、汉魏、齐梁,杜甫都兼收并蓄。
典雅、刚健、平淡、奇崛、浓丽,各种风格他无所不包。
正由于他能广采古今之长,以是他才能独具古今之体,除了绝句稍有逊色以外,他的古体诗歌都达到了那个时期的最高造诣。

杜甫的绝句还很难说,由于李白的五言和七言绝句实在是太好了。
还有王昌龄和王维——王维的五言绝句和李白齐名,王昌龄的七言绝句和李白齐名,都实在太好。

除了绝句以外,杜甫所有的诗歌题材,都达到了那个时期顶尖的造诣,也达到了中国古体诗歌顶尖的造诣。
诗史长篇像《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五言古诗像《北征》、“三吏”、“三别”、《羌村落三首》,七言古诗像《饮中八仙歌》《洗兵马》《美人行》《哀江头》等,可以说在他的手里达到了人类的精品顶峰。

后记 坦然——写在书后

论文论著和随笔杂文,我都是用书面语写作。
前者追求措辞的准确幽美,后者则希望写得机警俏皮。
而在教室传授教化中,我从来都是用口语讲授,特殊反感“照本宣科”。
每节课我都备得细致负责,教案也基本写成“教程”,可讲课时从来不带“本本”。
如果带上教案讲课,我会依赖性地重复教案。

当然,空手走上讲台是一种寻衅,“空手”只是手“空”,可绝不能脑“空”。
首先是要对传授教化内容十分熟习,对所讲的作品基本能够背诵下来,这样在讲台上就成竹在胸。
既对所讲内容烂熟于心,又不完备为教案所限,我的教态就会从容自若,我的讲授就能随意挥洒。
这样,常故意想不到的新创造,激动时还会冒出一些“金句”和“段子”。
讲者易于走进角色,听众也随意马虎被传染。
不带本本上台讲课,有点像唐人写新乐府,“无复依傍,即事名篇”——看来讲课和写作都是一种创造。

【我的书评】分开教案的照本宣科,直接拖稿上几个小时的课程,这须要多深厚的学术功底呀,而能够对那些艰涩的诗词和浩瀚的评语信手拈来,这又须要多强大的影象力啊!
何况他明明便是准备好了教案,明明只须要对着教案大概讲解出来,省去一大堆功夫,但是他担心自己对教案产生依赖感,愣是将教案丢到一旁,齐心专心负责备课,这又须要多大的勇气呀!
对付他的这一点,我真的好钦佩啊。
我想没有哪一个学生不反感那些照着PPT直接念的老师吧,既然如此,有PPT就好了,还要老师干嘛?

【原文】当然,空手走上讲台是一种寻衅,“空手”只是手“空”,可绝不能脑“空”。
首先是要对传授教化内容十分熟习,对所讲的作品基本能够背诵下来,这样在讲台上就成竹在胸。
既对所讲内容烂熟于心,又不完备为教案所限,我的教态就会从容自若,我的讲授就能随意挥洒。
这样,常故意想不到的新创造,激动时还会冒出一些“金句”和“段子”。
讲者易于走进角色,听众也随意马虎被传染。
不带本本上台讲课,有点像唐人写新乐府,“无复依傍,即事名篇”——看来讲课和写作都是一种创造。

一本书的名誉和代价,不是决定于受过专业演习的专家,而是那些没有被偏见污染的普通读者。

【我的书评】坦开阔荡做人就可以从从容容干事,就可以大大方方说话,不必虚与委蛇,不必虚张声势,不必虚伪造作,搞得自己都累了,既然来尘凡看看,何不洒脱自若走一回?

【原文】现在有很多回顾录令人生厌,它们不是在老实地回顾往事,而是作者在着意“塑造”自己。
不管是精神还是形体,我都讨厌对自己进行“美容”。
所有和我打过交道的人可以做证,无论是大型演讲,还是私下录像,我从来都谢绝任何扮装。
站在"大众面前的戴建业,满头白发,一脸皱纹。
自己是个什么样子,就呈现出什么样子,不装不作我才活得坦然。

点评

挺好的,比读纯挚的诗文点评有趣,让我对李白和杜甫又有了一次全新的认识,再加上这位老师偶尔来一两句的俏皮话,也让这趟阅读之旅不会显得那么呆板乏味,在不知不觉中就读完了全本书,彷佛现在要在教室上吸引住学生赢得学生的喜好,这种授课办法更为适宜。
他不依赖教材,直接脱稿讲课这点让我尤为佩服。
就算有点儿让我很意外,整本书就讲了两人,我还以为会剖析一位位墨客的,结果读了好久都是同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