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徐渭有一副家教奇联:
好读书不好读书;
好读书不好读书。
此联妙在一个“好”字的读音不同,语意双关,耐人寻味。
告诫儿孙要珍惜韶光,趁早好好读书,做一个知书达理的人。
父母总是期望儿女能成才,有所作为的,为此,明代作家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写道:
种田不熟不如荒;
养儿不孝不如无。
明朝初年有个大臣叫杨士奇,也叫杨寓。他为人正派,办事勤恳,持续在四个天子的部下做大官。他儿子杨稷太不争气了,仗着老子当官,自己无恶不作,净干坏事。谁假如不听他的,他就派人抓起来。家乡江苏泰和的老百姓恨他恨得咬牙切齿,有人就写了状子直接送到北京。天子看了,把状子转给杨士奇。杨士奇气坏了,持续写了好几封信,让儿子痛改前非,别再祸害乡亲。有一次,在信中他还特意写了一副对子,警告儿子:
不畏官司千张纸;
只怕乡民三寸刀。
“三寸刀”指三寸舌,意思是人言可畏:让人告一千张状子都不可怕,恐怖的是老百姓整天戳你的脊梁骨骂你,当然,也骂我哟!
可是,杨稷根本不听父亲的劝告,照样胡作非为,一点也不收敛。闹得实在不像话了,皇高下令把杨稷抓起来,关进监狱。杨士奇听说了,又急又愁,加上年纪也大了,便忧恨交加,卧床不起。没有多久,顶顶有名的杨士奇,让儿子给气去世了。当然,杨稷也没有好了局,被判了去世刑。
明代进士孙升,官至礼部尚书,他的三个儿子坐享荣华富贵,沉迷酒色,不学无术。孙夫人对此很是发急,她思来想去,特地手书一联悬于正堂:
爱惜精神留此身担当宇宙;
蹉跎风月将何日报答君亲。
上联是期望,下联是警告,意在劝告儿子不要摧残浪费蹂躏精神,虚度光阴,要以担当天下为己任,不辜负父母的养育之恩。既包含了深奥深厚的母爱,又表示了严厉的训教。听说,她的三个误入歧途的儿子在这幅堂联的鞭策下,终于有所顿悟,痛改前非。
清代墨客蒋心余有教子联曰:
宝贵无常,尔小子勿忘贫贱;
圣贤可学,我清门但读读书。
他将这幅对联挂在祖宗牌两旁,要子子孙孙永久记取不忘。
清代有个姓潘的山东人在江南某地当县官,他上任之初,其父撰书一联相送:
泪酸血咸,悔不该手辣口甜,只道世间无苦海;
金黄银白,但见了眼红心黑,哪知头上有上苍。
联语告戒儿子,做人应宽厚仁慈,与人为善,不可见利忘义,为非作歹,人间自有公法,否则到了那时,才觉醒到泪酸血咸、头有上苍,悔之晚矣。
清代字画家郑板桥曾写过一副家教联语:
咬完几句有用书,可充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
一副家教对联。他教诲子女精读一些好书,做像新竹那样发达向上、客气而耿直的人。
联句教诲子孙做人要像竹子一样客气有节、刚直不阿,寄寓了殷殷期望。
清代文人王之春也有一副家教联:
少读书,便是低天分。行刻薄,真乃大糊涂。
此联意思是:人没有天生的低天分,一个人天分的高低全在于后天的用功程度,天分低是由于自己少读书的缘故,由此勉励儿孙要多读书。
清代教诲家朱柏庐的《朱子家训》中有一副对联: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充分表示了他对儿女生活的关心和希望。
晚清作家、书法家何子贞集《争坐位帖》字联:
入世须才更须节;
传世积德还积书。
这幅对联见告人们:一个好的家庭,除了勤以垦植,惠以为人,还须要读书求学,更新知识。
清代另一学者孙寄圃,曾给儿孙撰写一联,要他们坚守廉明、清贫,努力提高风致教化,其联云:
甘守清贫,力行克己;
厌不雅观流俗,奋勉修身。
清末著名的禁烟政治家、民族英雄林则徐的父亲林宾日是一个穷秀才,但是他为人正派,对子女哀求极严格,他曾撰联勉励子女,联曰:
粗衣淡饭好些茶,这个福老夫享了!
齐家治国平天下,此等事儿曹任之。
这副对联使林则徐终生受用不尽,终于成了流芳百世的民族英维。
林则徐继续家风,也给子女留下了一副对联:
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不财,则损其志;
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此联是林则徐祠中写的一副对联,其对子女“薄钱财而重德才”的教诲思想可谓光耀于世。解释林则徐不愿后代在自己营造的“安乐窝”里坐享其成,而是希望他们艰巨奋斗,自强自主,成为有用之材。
上述的教子妙联,情意殷切、生动动听,富含哲理,耐人寻味,是我国一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长期以来广为流传。
(来源:中国书法家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