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不雅观——中国字画珍品之夜·古代

预展韶光及地点

11月25日-11月28日

嘉德艺术中央

笔精骨立富雅文华稀见的任伯年麻姑献寿巨幅

拍卖韶光

11月30日 18:30

拍卖地点

嘉德艺术中央 A厅

(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1号)

任伯年是“中国美术史上的旷世奇才”。
他笔下的人物、花鸟、山水,无一不精,皆有“古拙之意存个中”。
其人物画,更是千古神笔,画面生动雅丽,褪去晚清画家笔下陈陈相因与不食人间烟火的面貌,融汇新机,称雄画坛。

麻姑献寿”是中国流传很广的神话传说。
传说麻姑是一位亲见“东海三为桑田”永生不老的神仙,每年三月初三王母娘娘诞辰,会在绛珠河边,用灵芝酿酒,供献王母,后世以之为龟龄的象征。
画中还常置有成串的葫芦垂挂,将“女寿仙”的形象与福禄寿吉祥寓意相结合。

此季秋拍我们有幸征集到任伯年作于1878年的《麻姑献寿》巨幅力作,瑰伟神奇,光彩耀目。

Lot 2196

任颐 1840-1896

麻姑献寿

立轴 设色纸本

光绪戊寅(1878年)作

200×99 cm,约17.8平尺

题识:光绪戊寅嘉平之吉,山阴伯年任颐写于春申浦客斋。

钤印:任颐印信、任伯年(拜会《中国字画家印鉴款识·任颐》40、38印,307页)

本幅任堇(1881-1936)题:是帧为先处士戊寅年所作。
按戊寅乃清德宗五年,约二年辛巳不肖始生。
是时画法盖犹胎息老莲翁及家渭长而已,駸駸欲自成一家时也。
乙丑(1925年)季冬,无似男堇敬识。
钤印:任堇之印

解释:

1. 题跋者任堇,原名光觐,字堇叔。
任伯年宗子。
伯年自恨文学根底差,严课子弟,就傅苦学。
堇叔后精通经史词章,以第一人考入山阴县学。
古文格调得其乡胡天游之传,诗词逼近姚燮。
著有《长婀娜室文集》等。
堇叔承家学,亦以画闻当世。
山水效法宋人,间作花卉,秀逸绝伦。
书法善于钟繇体,独步一时,为近代著名书法家沙孟海所服膺。

2. 喷鼻香港拍卖会1996年4月29日拍卖会,第84号拍品,成交价:95.5万港币。

喷鼻香港1996年4月29日拍卖会图录

出版:《中国字画名品编目:虚谷·任伯年·吴昌硕三家书画选萃》,第28页,大冢巧艺社(日本),2010年。

笔精骨立,富雅文华

——任伯年《麻姑献寿图》赏读

文 / 张鹏

都城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麻姑”是广为人知的女寿仙,其典最早见于东晋葛洪的《神仙传》,言其“见东海三为桑田”,故多以麻姑寓意遐龄,此后在《麻姑仙坛记》《太平广记》《水曹清暇录》等文献中亦可见干系记载,在民间声名日隆。
“麻姑献寿”讲述的即是麻姑在绛珠河边采灵芝酿醇醪,携羽童、仙女赴西王母寿宴的故实。
这一典故也是著名的人物故实画题,仇英、唐寅、陈老莲、任伯年等名家多有涉笔。

任伯年是中国人物画史上的一座重镇。
他出身平民,融文人、职业、民间画家于一体,故常作此类契合民间百姓审美意见意义的吉祥寓意画作,如《醉钟馗》(1878)、《紫气东来》(1889)、《钟进士像》(1891)等。
他喜绘“麻姑献寿”故实,存众人物画中有数幅此题佳作,如《麻姑献寿》(1878)、《麻姑献寿》(1889)、《麻姑献寿》(1892)等等。
该幅《麻姑献寿》作于光绪戊寅年(1878),其子任堇在画面右侧题曰“是时画法盖犹胎息老莲翁及家渭长而已,骎骎欲自成一家时也”,道出这一期间任伯年画法正将脱化于陈老莲与任熊之风范,近于独成一家之境界。

梳理画史可知,清代人物画多承古法而出新尚微,人物形象刻画偏于纤弱柔丽,遵照固有程式,塑造的人物缺少生气,这种审美取向限定了清代人物画的发展。
至清代中后期,金石学兴盛,以赵之谦、虚谷为代表的一批海派先驱画家主见“以金石入画”,追求朴拙粗犷、雄浑生动的审美空想,这种笔力雄浑的金石画风也渗透到当时的人物画创作当中,从题材到艺术表现上都旋转了清末人物画逐步颓败之势。
任伯年的人物画继续了以金石入画的措辞风格并追法陈老莲及更高远的人物画法度,形象塑造愈加健硕有力、形神兼备,意涵丰富,运思深隽。
这件大幅《麻姑献寿》即是一例。

不雅观此幅画作,任伯年先于画面中央精绘女寿仙麻姑,她容仪娟秀,弯眉善睐,云髻高挽,衣袂飘然。
着青色长裙,肩袖处衬以粉蓝相间的云肩广袖,佩快意、祥云、卷纹等祥瑞寓意的珠玉为饰。
手作不雅观音拈花之势,身后绘一黄铜爵器,用来盛其灵芝寿酒,真个一派雅人深致的出尘仙气。
画家另置仙女、羽童侍立于画面右侧及后侧,与麻姑同赴王母瑶池之会。
羽童、仙女是玄门中经典的陪侍人物,正如杜光庭《墉城集仙录》中描述西王母时写其“戴华胜佩灵章,左侍仙女,右侍羽童,宝盖踏映,羽旆荫庭”。

右前侧的仙女着祥瑞红衣,手持木藤长柄,以红带系满一串葫芦,葫芦谐音“福禄”,取福禄双全、祥瑞连串的寓意。
后侧羽童通体以绿色羽毛覆盖,头佩白花。
二人皆神色泰然娴静,伴于麻姑身侧。
更为灵动的点睛之笔是在三位人物前方的双角梅花鹿,“鹿”谐音“禄”,象征康健龟龄、纳福引禄。
不雅观此画中之鹿,眼神烁烁,低项前倾,前蹄抬起,作跃跃前行之势,并负以红绳蔬果、舀酒木勺等贺礼。
鹿的形态为背侧对画面,本为较难处理的姿势,而画家笔笔精到,形态灵透,细节处的茸毛、斑点,背部的鬃毛均以细笔绘出。

据《任伯年年谱》载“道光二十九年 (1849 年 ) 己酉,是年顷任淞云以写真术授任伯年。
‘垂老,值岁歎,乃以术授先处士。
’”(丁羲元著:《任伯年年谱》,天津公民美术出版社 2018 年版,第 7 页)十岁时其父便授以写真之术,并嘱任伯年将来访客人不必告其姓字,但图其边幅。
因此任伯年从小练就默写熟察心记之功,为日后绘画精于描写和独擅人物肖像奠定深厚根本。
不雅观此《麻姑献寿》,就艺术措辞而谈,一可见其笔法精妙。
全画以笔立骨,衣纹起伏迁移转变多姿,以起笔时抑扬而收笔时渐提渐收的钉头鼠尾描为主,长线迅疾而笔意肯定,流畅健劲。
密集的线条对人物衣纹、画中器物等着力刻画,虽繁密而不见缭乱,尤其在对梅花鹿、人物发丝、古器等细部的图绘上,其博识笔法随处可得。
二是其精准而不失落灵动的人物造型。
麻姑身着长裙,羽童着绿羽,仙女着红衫,以乌黑发髻衬托娟秀脸庞,眼眸微敛而富出尘之气,三人的形象、身份特色跃于纸上,逼真真切。
三是其赋色清逸,华而不媚。
画家经营此画颇费心思,利用了丰富的色彩,陪侍的红衫绿羽、葫芦挂串红系带与青绿长柄、麻姑粉蓝相间的云肩广袖、头饰的粉花绿叶、梅花鹿所驮的多色蔬果皆形成比拟,色阶变革明显,富有强烈的节奏感,透出装饰性与不雅观赏性,极为贴合“麻姑献寿”这一祥瑞贺寿主题。
而设色清丽,通体古雅,富贵中饱蕴文气。

这件《麻姑献寿图》可谓任伯年笔下的经典佳构,画家正是这样武断地伫立于传统人物画的文脉之上,以古典题材和怀古之思寄寓着自身对时期和人生的理解,也担当起守源激流、画史改造的重任。
雄跨百代,一图可不雅观。

附录一:任伯年以“麻姑献寿”为题的创作

左:《麻姑献寿图》

(1889年,150×80cm,中国美术馆藏)

中:《麻姑寿星》

(1891年,135.8×727cm)

右:《麻姑献寿图》

(142×34.5cm,南京博物院藏)

附录二:历代名家笔下的“麻姑”

左:南宋•马和之《麻姑仙像图》

(124.4×62 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中:宋•何青年《麻姑仙像图》

(110.8×51.6 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右:明•张路《麻姑献寿图》

(138.7×97 cm,故宫博物院藏)

左:明•陈洪绶、严湛《仕女图》

(173.5×95.3cm,故宫博物院藏)

中:清•任熊《麻姑献寿图》

(162.3×86.2cm,故宫博物院藏)

右:清•任薰《麻姑献寿图》

(171×82cm,常熟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