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黄几复》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东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古诗词赏析 寄黄几复黄庭坚 宋代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古诗今译:

我住在北方海滨,而你住在南方海滨,欲托鸿雁传书,它却飞不过衡阳。

当年东风下不雅观赏桃李共饮美酒,江湖落魄,一别已是十年,常对着孤灯听着秋雨思念着你。

你支撑生存也只有四堵空墙,困难至此。
古人三折肱后便成良医,我却但愿你不要如此。

想你清贫自守发奋读书,如今头发已白了罢,隔着充满瘴气的山溪,猿猴哀鸣攀援深林里的青藤。

注释讲授:

⑴黄几复:即黄介,字几复,南昌人,是黄庭坚少年时的好友。
其业绩见黄庭坚所作《黄几复墓志铭》(《豫章黄师长西席文集》卷二三)。
⑵“我居”句:《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惟是风马牛不干系也。
”作者在“跋”中说:“几复在广州四会,予在德州德平镇,皆海滨也。
”⑶“寄雁”句:传说雁南飞时不过衡阳回雁峰,更不用说岭南了。
⑷四立壁:《史记·司马相如传》:“文君夜奔相如,相如驰归成都,家徒四壁立。
”⑸蕲(qí):祈求。
肱:上臂,手臂由肘到肩的部分,古代有三折肱而为良医的说法。
⑹瘴(zhàng)溪:旧传岭南边远之地多瘴气。
溪:文集、来岁夜全本作“烟”。

品鉴鉴赏:

“我居北海君南海”,起势突兀。
写彼此所居之地一“北”一“南”,已露怀念朋侪、望而不见之意;各缀一“海”字,更显得相隔辽远,海天茫茫。
作者跋此诗云:“几复在广州四会,予在德州德平镇,皆海滨也。

“寄雁传书谢不能”,这一句从第一句中自然涌出,在人意中;但又有出人意外的地方。
两位朋友一在北海,一在南海,相思不相见,自然就想到寄信;“寄雁传书”的典故也就信手拈来。
李白长流夜郎,杜甫在秦州作的《天末怀李白》诗里说:“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强调音书难达,说“鸿雁几时到”就行了。
黄庭坚却用了分歧凡响的说法:“寄雁传书——谢不能。
”意谓:我托雁儿捎一封信去,雁儿却回绝了。
“寄雁传书”,这典故太熟了,但继之以“谢不能”,急速变陈熟为生新。
黄庭坚是讲究“点铁成金”之法的,王若虚批评说:“鲁直论诗,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喻,世以为名言。
以予不雅观之,特剽窃之黠者耳。
”(《滹南诗话》卷下)类似“剽窃”的情形当然是有的,但也不能一概而论。
上面所讲的诗句,可算成功的例子。

“寄雁传书”,作典故用,不过表示通报书信罢了。
但相传大雁南飞,至衡阳而止。
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云:“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秦不雅观《阮郎归》云:“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
”黄庭坚的诗句,亦同此意;但把雁儿拟人化,写得更有情趣。

第二联在当时就很有名。
这两句诗所用的词都是常见的,乃至可说是“陈言”,谈不上“奇”。
张耒称为“奇语”,当然是就其整体说的;可惜的是何以“奇”,“奇”在何处,他没有讲。
实在,正是黄庭坚这样遣词入诗,才创造出如此清新隽永的意境,给人以强烈的艺术传染。

任渊说这“两句皆影象往时游居之乐”,看来是弄错了。
据《黄几复墓志铭》所载,黄几复于熙宁九年(1076年)“同学究出身,调程乡尉”;距作此诗刚好十年。
结合诗意来看,黄几复“同学究出身”之时,是与作者在京城里相聚过的,紧接着就分别了,一别十年。
这两句诗,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
墨客摆脱常境,不用“我们两人当年相会”之类的一样平常说法,却拈出“一杯酒”三字。
“一杯酒”,这太常见了,但惟其常见,正可给人以丰富的暗示。
沈约《别范安成》云:“勿言一樽酒,嫡难重持。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云:“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端人。
”杜甫《春日忆李白》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故人相见,或谈心,或论文,总是要吃酒的。
仅用“一杯酒”,就写出了两人相会的情景。
墨客还选了“桃李”、“东风”两个词。
这两个词,也很陈熟,但正由于熟,能够把阳春烟景一下子唤到读者面前,用这两个词给“一杯酒”以良辰美景的陪衬,就把朋友相会之乐表现出来了。

实在要用七个字写出两人离去和别后思念之殷,也不那么随意马虎。
墨客却选了“江湖”、“夜雨”、“十年灯”,作了动人的抒写。
“江湖”一词,能使人想到流转和飘泊,杜甫《梦李白》云:“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落坠。
”“夜雨”,能引起怀人之情,李商隐《夜雨寄北》云:“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在“江湖”而听“夜雨”,就更增加萧索之感。
“夜雨”之时,须要点灯,以是接着选了“灯”字。
“灯”,这是一个常用词,而“十年灯”,则是作者的创始,用以和“江湖夜雨”相联缀,就能引发读者的持续串想象:两个朋友,各自飘泊江湖,每逢夜雨,独对孤灯,相互思念,夜阑不寐。
而这般情景,已延续了十年。

晚唐温庭筠不用动词,只选择多少名词加以适当的合营,写出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两句诗,真切地表现了“商山早行”的情景,颇为后人所称道。
欧阳修故意学习,在《送张至秘校归庄》诗里写了“鸟声梅店雨,柳色野桥春”一联,终觉其在范围之内,他自己也不满意(参看《诗话总龟》、《存余堂诗话》)。
黄庭坚的这一联诗,吸取了温诗的句法,却创造了独特的意境。
“桃李”、“东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这都是些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个中的每一个词或词组,都能使人想象出特定的景象、特定的情境,展现了耐人寻味的艺术天地。

同时这两句诗,还是相互对照的。
两句诗除各自表现的情景之外,还从相互对照中显示出许多东西。
第一、下句所写,分明是别后十年来的情景,包括面前的情景;那么,上句所写,自然是十年前的情景。
因此,上句无须说“我们当年相会”,而这层意思,已从与下句的对照中表现出来。
第二、“江湖”除了前面所讲的意义之外,还有与京城相对的意义,所谓“身在江湖,心存魏阙”,便是明显的例证。
“东风”一词,也另有含意。
孟郊《登科后》诗云:“昔日邋遢不敷夸,目前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和下句对照,上句所写,时、地、景、事、情,都依稀可见:时,十年前的春季;地,北宋王朝的京城开封;景,东风吹拂、桃李盛开;事,朋侪“同学究出身”,把酒欢会;情,则洋溢于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之中。

“桃李东风”与“江湖夜雨”,这是“乐”与“哀”的对照;“一杯酒”与“十年灯”,这是“一”与“多”的对照。
“桃李东风”而共饮“一杯酒”,欢会极其短匆匆。
“江湖夜雨”而各对“十年灯”,飘泊极其漫长。
快意与失落望,暂聚与久别,昔日的交情与当前的思念,都从时、地、景、事、情的强烈对照中表现出来,令人寻味无穷。
张耒评为“奇语”,并非有时。

后四句,从“持家”、“治病”、“读书”三个方面表现黄几复的为人和处境。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这两句,也是相互对照的。
作为一个县的主座,家里只有立在那儿的四堵墙壁,这既解释他清正廉明,又解释他把全部精力和心思用于“治病”和“读书”,无心、也无暇经营个人的安乐窝。
“治病”句化用《左传·定公十三年》记载的一句古代针言:“三折肱,知为良医。
”意思是:一个人如果三次跌断胳膊,就可以断定他是个好年夜夫,由于他一定积累了治疗和照顾护士的丰富履历。
在这里,当然不是说黄几复会“治病”,而是说他善“治国”,《国语·晋语》里就有“上医医国,其次救人”的说法。
黄庭坚在《送范德孺知庆州》诗里也说范仲淹“平生端有活国计,百不一试埋九京”。
作者称黄几复善“治病”、但并不须要“三折肱”,言外之意是:他已经有政绩,显露了治国救民的才干,为什么还不重用,老要他不才面跌撞呢?

拾壹

尾联以“想见”领起,与首句“我居北海君南海”相照料。
在作者的想象里,十年前在京城的“桃里东风”中把酒畅谈空想的朋友,如今已白发萧萧,却仍旧像从前那样好学不倦。
他“读书头已白”,还只在海滨作一个县令。
其读书声是否还像从前那样欢畅悦耳,没有明写,而以“隔溪猿哭瘴溪藤”作映衬,就给全体图景带来悲惨的氛围;不平之鸣,怜才之意,也都蕴含个中。

拾贰

黄庭坚推崇杜甫,以杜甫为学习榜样,七律尤其如此。
但比较而言,他的学习侧重形式技巧方面。
他说:“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
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熏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文字,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答洪驹父书》)而杜甫的精彩之处紧张表现在以“穷年忧黎元”的激情,艺术地反响了安史之乱前后的广阔现实。
诗的措辞,也丰富多彩,元稹就讴歌“怜渠直道当时语,不着心源傍古人”的一壁。
当然,杜甫的不少律诗,也是讲究用典的;黄庭坚把这一点推到极度,追求“无一字无来处”,其流弊是生硬晦涩,妨碍了真情实感的生动表达。
但这也不能一概而论。
例如这首《寄黄几复》,就可以说是“无一字无来处”。
但并不觉晦涩;有的地方,还由于活用典故而丰富了诗句的内涵;而取《左传》《史记》《汉书》中的散文措辞入诗,又给近体诗带来苍劲古朴的风味。

拾叁

黄庭坚主见“宁律不谐而不使句弱”。
他的不谐律是有讲究的,方东树就说他“于音节尤别创一种兀傲奇崛之响,其神气即随此以见”。
在这一点上,他也学习杜甫。
杜甫创始拗律,如“落花游丝白日静,鸣鸠乳燕青春深”,“有时自发钟磐响,落日更见渔樵人”等句,从拗折之中,见波峭之致。
黄庭坚推而广之,于当用平字处每每易以仄字,如“只今满坐且尊酒,后夜此堂空月明”,“黄流不解涴明月,碧树为我生凉秋”,“清谈落笔一万字,白眼举觞三百杯”等都句法拗峭而音响新异,具有分外的韵味。
这首《寄黄几复》亦然。
“持家”句两平五仄,“治病”句也顺中带拗,其兀傲的句法与奇峭的音响,正有助于表现黄几复廉明干练,刚毅刚烈不阿的性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此时黄庭坚监德州(今属山东)德平镇。
黄几复,名介,南昌(今江西南昌市)人,与黄庭坚少年交游,交情很深,黄庭坚为黄几复写过不少诗,如《留几复饮》、《再留几复饮》、《赠别几复》等。
此时黄几复知四会县(今广东四会县)。
当时两人分处天南海北,黄庭坚遥想朋侪,写下了这首诗。

作者简介: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治平年间(1064—1067)进士。
宋哲宗时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反省官,迁著作佐郎。
后因修史“多诬”遭贬。
从前以诗文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不雅观并称“苏门四学士”。
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感谢你每天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