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谈多了后,笔者创造一个问题:学生们彷佛对东坡的吃喝玩乐更有兴趣。比如常常提到他的东坡肉、他与妹妹苏小妹的趣事、与好友佛印互怼的事。虽然这些事很有趣,但笔者却不得时时时时扫一扫学生们的兴致。苏小妹这个人物目前来看是杜撰的,和佛印之产互怼的很多事,也多是没有史料依据的民间传说。
事实上,相比拟这些半真半假的趣事,苏轼的作品才是实打实该当被我们记住的。苏轼平生存诗2700多首,存词362首,虽然他的作品是入选教材最多的古代文人之一,但仍旧有很多非常精良的作品是被大家长期忽略、并低估了的。
近日,笔者就跟学生们提起过苏轼的一首炫技之作。我指着这首诗对他们说:此诗至今无人能仿。遗憾的是学生们读完一遍后,以为它无非便是一首写景诗,不信别人仿不出来。对此,我便说了一句:你把它倒过来再读一遍。再读一次后,学生就明白原来这是一首回文诗,而且正读和反读意思恰好相反。我们来看看这首诗:
《题金山寺》
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
桥对寺门松径小,槛当泉眼石波清。
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彤霞海日晴。
遥望四边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鸿轻。
回文诗是我国古典诗词里非常故意思的一类,听说它的起源是西晋才女苏伯玉妻。由于思念远在外地的丈夫,她便在一个盘子里写下了一首回文诗。此诗由中间开始读,堪称诗坛一奇。
苏轼写回文诗词不止一回了,每一次都令人惊艳。这次为金山寺题写的,属于回文诗中的绝对佳构,此诗共有两个特点:
首先,顺读是天亮了,倒读是入夜了。咱们从字面上理解,如果顺着读则是写渔民在钓鱼,夜间他看到了桥、寺、泉、树等多个景物,而后则是彤霞升起,天亮了。如果倒着读,则是由黎明晓日一贯往下写,写到渔舟唱晚。
其次,作为一首回文诗,这首诗不但是玩笔墨游戏那么大略。不管是正读还是倒读,它的意境都是幽然文雅的,而且平仄和音韵都是工致的,这一点非一样平常回文诗能比。
对付回文诗,古代诸多诗评家实在并不看好。他们认为回文诗实在便是一种文人们闲来无事的游戏而已,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对付这一点,笔者不敢苟同。如果仅仅是为了回文而凑字数或许如此,但高手写回文诗则每每会让我们不得不感叹:汉字博大精湛。
苏轼这首炫技之作,表面上虽然只是写景,却也寄托了一种洒脱闲适的生活追求,它是有积极意义的。而且此诗传到现在,仍旧没有人能模拟出更奥妙的作品,这实在已经证明实在力了。苏轼存世的作品,真的不止咱们在教材上学到的那些。按当代的话来说,东坡便是一个“宝藏文人”,随手拿出一首作品,细细品来都会以为很惊艳。这首诗大家喜好吗?欢迎谈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