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这个词语最早涌如今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
”之以是叫端午,是由于端是开头、初始的意思,《说文解字》:“端,物初生之题也”,“端五”便是“初五”。

古人习气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五月月朔叫端一,初二叫端二,数到初五,便是端五,“五”和“午”谐音,“端五”就称为“端午”了。

端午节,是从古至今保留下来的一个悠久传统,古人写端午的诗词不胜列举,端午节也有着深厚的文化秘闻。
古人过端午节有很多讲究,从墨客们留下来的关于端午节的作品中就可以看出来。

杜甫在《端午日赐衣》中写道:“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谚语说:"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
"端午节吃了粽子后,穿上画着图案的衣服,这一年冬天就不会再怕受冻。
"

过了这么多年的端午节今天才知道端字原来是这个意思

在唐朝,端午节这天,就有天子给百官赏赐衣服的习俗。
杜甫如今终于当上了一个左拾遗的小官,也能感想熏染到天子赏赐衣服的恩宠,衣服的面料又好,夏日穿在身上清凉如水,让杜甫心中既冲动又愉快。

苏轼的《浣溪沙・端午》中也记载了很多宋代过端午节的民间风尚:“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用芳香的兰草来沐浴,女子还会将五彩花线缠在红玉色的手臂上,在发髻上挂着祛邪驱鬼、保佑安然的符录。
面对如此佳节,词人也情不自禁地许下了和朝云相伴千年、矢志不移的欲望。

《红楼梦》里写了中秋节、元宵节、端午节等许多传统节日,端午节也有佩戴喷鼻香囊的习气,贾芸攀附上凤姐,便是通过端午节给凤姐送喷鼻香料。
“我就和我母亲商量,贱卖了可惜,要送人也没有家儿配使这些喷鼻香料。
因想到婶娘往年间还拿大包的银子买这些东西呢,别说今年贵妃宫中,便是这个端阳节所用,也一定比往常要加十几倍:以是拿来孝敬婶娘。

龙舟是端午节的一大习俗,唐代墨客张建封的《竞渡歌》便是专门描写龙舟竞赛的热闹场景:“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 随着鼓声响起,龙舟飞渡,就像是真龙跃出了水面,船棹在波浪中穿梭,像飞起来的万千利剑一样迅疾,鼓声阵阵就像是雷鸣一样震耳欲聋。
不雅观众在岸上鼓掌叫好,龙舟在河水中奔跑竞渡,场面热闹得震天动地。

在端午节这天,人们更多的是表达对屈原的怀念,张耒《和端午》中写道:“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 端午节龙舟竞赛是为了吊唁屈原的忠魂,如今楚国已亡,屈原也投了汨罗江,只有离骚如日月一样平常永久照耀着后世,但屈原的精神将永久让后人敬仰和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