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

[唐]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诗风词韵王昌龄塞下曲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注释

空桑林:桑林因秋来落叶而变得空旷、稀疏。

萧关:宁夏古关塞名。

入塞寒:一作复入塞。

幽并:幽州和并州,今河北、山西和陕西一部分。

共尘沙:一作向疆场。

游侠儿:都邑游侠少年。

紫骝:紫赤色的骏马。

译文

网络配图

知了在枯秃的桑林鸣叫,八月的萧关道气爽秋高。

出塞后再入塞景象变冷,关内关外尽是黄黄芦草。

自古来河北山西的豪杰,都与尘土黄沙伴随到老。

莫学那自恃勇武游侠儿,自鸣非凡地把骏马夸耀。

鉴赏

这首诗可分前后两层意思。
前四句为第一层,描述边塞的秋天景色。
作品所写是“八月萧关道”的景象,但墨客首先描述的则是一幅内地的秋色图:“蝉鸣空桑林”,绿色的桑林叶落杈疏,显得冷落而冷落,又加之寒蝉的鸣叫,更寒意大起,诗诗中的主人公就在这样的时令踏上奔赴萧关的道路,走出一个关塞又进入其余一个关塞,边塞的景致就更为悲惨不堪了:他看到的只是“处处黄芦草”。
墨客先以内地的秋天景色为衬垫,进而将边塞的从景描写得苍凉之极,其用意在于暗示战役的残酷和表达墨客对此的厌恶之情。

网络配图

“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与王翰的“醉卧疆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可谓英雄所见,异曲同工,动听至深。
幽州和并州都是唐代边塞之地,也是许多读书人“功名只向立时取”、“宁为百夫长,胜作一诗人”的追逐名利的地方。
然而,墨客从这些满怀宏图大志的年轻人身上看到的却是“皆共沙尘老”的无奈结局。
末两句,以比拟作结,通过对自恃勇武,炫耀紫骝长于驰骋,耀武扬威地游荡,乃至惹是生非而扰民的所谓游侠的讽刺,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付战役的厌恶,对付和平生活的神往。
前面讲的幽并客的时候,作者还没有什么贬意,字里行间里还隐约可见对付献身疆场壮士的惋惜之情。
用“游侠儿”来形容那些只知道夸耀自己养有良马的市井无赖,作者的反战感情有了更深层次的表达。

作者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墨客,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从前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役夫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想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利用【文藏APP】,关注【文藏】官方微信"大众年夜众号&微博&头条号更多精彩内容等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