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复的节奏在《诗经》及古诗乐府中较多,律绝中限于格律,利用的环境很少。用重复的节奏来表现啰嗦劳碌的场面,例如:
于以采苹,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于以盛之,维筐及筥。于以湘之,维锜及釜。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诗经·召南·采苹》)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辞》)
《采苹》诗描写一个少女出嫁以前,在宗室内举行演习敬拜,从采苹、采藻的品物不同,写到南涧、行潦的地点不同,采回来往后,装盛的器皿,由方的筐到圆的筥,无一不完好;烹煮的器皿,由带脚的锜到不带脚的釜,无一不完备。煮好往后,奠置在宗室的窗下,无一不整饬。
全诗将这个敬拜的过程,由始而终不惮其烦地阐述,用重复的节奏来表现啰嗦劳碌,没有一事不是亲自做的,没有一物不是完好完备的;所做的事情不止一件,所经的地点不止一所,在啰嗦劳碌中,能井井有条地把敬拜的礼仪做得停停当当,正表现出这位少女平素良好的教养。
《木兰辞》的东市买马、西市买鞍、南市买辔、北市买鞭,决不是真的那么凑巧,四样物品要去四个地方才能买到,目的只在表达当时仓皇地决定代父从军,从军的韶光极紧迫,该准备的物品又噜苏,东一样,西一样,南一样,北一样,歌谣中常用这种节奏把当时的景况完备摹拟出来。
《木兰辞》的后半首,待木兰出征归来,又涌现重复的节奏:“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把家中那种连忙忙乱的笑剧性场面,惊悸失措,七嘴八舌,一齐呈现在纸上。
用重复的节奏来表现心烦虑乱的情态,例如: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尔不臧,我思不远;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尔不臧,我思不闷。(《诗经·墉风·载驰》)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
女亦无所忆······(《木兰辞》)
《载驰》一诗是许穆夫人为卫国被侵略而作的,当时许穆夫人想回卫国和她的哥哥共商复国大计,又想奔忙各大国去求援军,但都被许国夫家的人所禁止所谢绝,许国只派了一个大夫去哀悼卫侯,空言安慰,于事无补。
于是许穆夫人作了这首年夜方冲动大方的诗:这一章是用重复的调子责备许国人,说:“你们全都不认为我是对的,也不能急速拉回我对卫国的惦记,看你们的决策是这样不善,我的思念如何能阔别卫国?”八句诗中作了两次重复,这重复的强调,使心烦虑乱、扼腕顿足的悲痛感情,表现得很强烈。
至于《木兰辞》的两句问语,两句答辞,也是相同的句型,表面看来平沉着静,无思无虑,实则是耐不住别人的问话,心烦虑乱,不知若何回答才好,“女亦无所思!
女亦无所忆!
”
先冲口否定,教人不要胡思乱猜,然后再吐露心声,这两句状似宽缓的重复语调,像是在仿效问者的口吻,却把忧急如焚,心不在焉的景况描述得很逼真。如果在问句下面就接上“昨夜见军帖······”,那么,坐立不安、费人猜疑的气氛便不存在了。
用重复的节奏来表现铺张浮夸的情景,例如:
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父艰,
侧身东望涕沾翰。美人赠我金错刀,
何以报之英琼瑶,路远莫致倚逍遥,
作甚怀忧心烦劳。我所思兮在桂林,
欲往从之湘水深,侧身南望涕沾襟。
美人赠我金琅,何以报之双玉盘,
路远莫致倚惆怅,作甚怀忧心烦伤!
·····(张衡《四愁诗》)
·····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李白《长相思》)
张衡的《四愁诗》,东望南望外,还有西望北望,重复地奏鸣四次,这种排比的句子,将“路远莫致”的嗟叹铺张扬厉,夸年夜成千里悬隔、险阻重重。这些险难,或许是暗比着谗邪的小人,使人对美人难忘的厚恩,回报无门。这样反复四章,显示出谗邪浩瀚,美人极难靠近!
李白的《长相思》诗,中间忽然插入“上有······下有...”两个排比的句子,这句子并不像诗,而是文章的形式,喻守真以为“乐府中不避忌这等句法,反见得自然而流利”,实在这两句诗用在这儿,故意用重复单调的节奏,强化重重深深的阻隔,使海天路断、辽远复绝的景象,美人远隔、纡郁无奈的愁情,都仗重复节奏夸示出来了。
用重复的节奏来表现经久不懈的情意,例如:
葛之覃兮······是刈是濩,为缔为绤,服之无致!
(《诗经·周南·葛覃》)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央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央如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央如噎。······(《诗经·王风·黍离》)
像《葛覃》中“是刈是濩,为希为绤”的句子,用两个“是”字,两个“为”字,句型的节奏故意单调重复起来,暗示出繁复的纺织过程,所谓“刈而后濩,濩而后绩,绩而后成布,成布而后为衣”这循序不厌、经久不懈的过程,正显示出造诣不易的进程。
《黍离》一诗,描写东周的一位大夫,行役时经由西周的故都,旧时的宗庙宫室都残破毁坏,残垣废墟间已长着离离的禾黍了。这位行役的大夫,先是中央摇摇,再则中央如醉,末则中央如噎,梁春芳说:“声音先哀远、次轻悄、后急匆匆,恍如行役的人渐行渐远,愈思愈蹙,这是腔调之有助情绪之表达。”
由中央摇摇而“如醉”、而“如噎”,音响上是由平声而去声、而入声(周代虽没有四声的区分,但早有长言短言的不同),感情的反应的确是愈来愈迫蹙。诗中写行役的大夫三次来到这儿,感触愈来愈沉痛,如果是一样平常人,第一次面对故国禾黍的景物,震慑最为强烈;第二次再面对故国禾黍,就不会那么激动,第三次再碰着故国禾黍,就司空见惯,犹如平常。但这位大夫的强烈感触却始终如一,经久不衰,反而愈来愈难过,节奏重复三次,使满腔情绪得以充分表达。
用重复的节奏来表现咏叹无穷的,例如: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翘翘错薪,言刈其萎,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诗经·周南·汉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端人!
(王维《渭城曲》)
《汉广》一诗,是描写男孩对一位圣洁女孩的情爱思慕。每章的前四句是景仰女孩的边幅德行,后面的四句,都以无法泳渡广阔的汉水与长远的长江作譬喻,借以沮息自己希慕的希望。
游女既是高不可攀、远不可及,诗人为什么还要反复咏叹?不休不止?辅广曾欣赏说:“三章之末,皆终之以不可求之意,所谓言之详、辞之复,以是见其敬慕有不可自已之意。”辅氏所说阐明了墨客的存心,重复的节奏用在这儿,将情不自禁的意味传达了出来。
所举王维的诗,诗中提及阳关,《渭城曲》有所谓阳关三叠的唱法,据《仇池条记》及《苕溪渔隐》的记载,阳关三叠是指第一句不重叠,以下三句,每句重叠一次。明代的田艺蘅有《阳关三迭图谱》,个中又列了三种不同的唱法,今人邱燮友研究唐诗中的和声征象,共分为十种不同的唱法,唱法只管不同,利用重复的叠唱是不变的。
邱氏并说:“叠唱的用意,在使同一旋律,同一辞句,重复唱一遍或至数遍,造成回旋摇荡,久久不散,以尽情意为目的。以是叠唱用在别情,更能表达依依不尽的情意。”可见复叠的节奏,能使咏别者的千言万语、临歧者的绸缪深情,宛转凄戚,唱叹无穷。
#诗词##原创诗词##诗词##唐诗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