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李叔同第二次到杭州,兴之所至,与姜书丹、夏丏尊等人一同夜游西湖
游罢,用文言文写下一篇《西湖夜游记》。
这篇文章,文辞文雅,意趣盎然,不过文中有些词句略显生涩,因此道长在原文后作了简单的口语文翻译。

西湖夜游记

文:李叔同

壬子七月,予重来杭州,客师范学舍。
残暑未歇,庭树肇秋。
高楼当风,竟夕寂坐。
越六日,偕姜、夏二师长西席游西湖。

于时晚晖落红,暮山被紫,游众星散,流萤出林。
湖岸风来,轻裾致爽。

李叔同西湖夜纪行文言原文+白话翻译

乃入湖上某亭,命治茗具。
又有菱芰,陈粲盈几。
短童侍坐,狂客披襟。
申眉高谈,乐说往事。
庄谐杂作,继以长啸,林鸟惊飞,残灯不华。
起视明湖,莹然一碧;远峰苍苍,若现若隐,颇涉遐想,因忆旧游。

李叔同出家时的杭州虎跑寺

曩岁来杭,故旧交集,文子耀斋,田子毅侯,时相过从,辄饮湖上。
岁月如流,倏逾九稔。
生者流落,逝者不作,坠欢莫拾,酒痕在衣。
刘孝标云:“魂魄一去,将同秋草。
”吾生渺茫,可喟然感矣。

漏下三箭,秉烛言归。
星辰在天,万籁俱寂,野火暗暗,疑似青烧;垂杨沉沉,有如甜睡。

归来篝灯,小房无寐,秋声如雨,我劳何如?目瞑意倦,濡条记之。

当晚同游的好友——姜丹书

口语翻译

by 道长

1912年的农历七月,我再次来到杭州,住在浙江两级师范学校的宿舍里。
刚到杭州,景象还是很热,可院子里的树,已经开始落叶——夏天就快过去,秋日立时要来啦。
每到晚上,我独自坐在楼上,享受着垂垂吹来的清风。
就这样过了六天,到第七天傍晚,干脆叫上姜丹书、夏丏尊两位好友,一起夜游西湖。

来到西湖边,只见晚霞为群山披上了一层红幕,煞是好看。
天色渐暗,游客都往回赶了,山林中的萤火虫却逐渐显露出身影。
我们几个泛舟西湖,阵阵清风,送来丝丝风凉。

下了船,来到湖心亭[注:原文未明说是何亭,但既然在西湖中,应该便是湖心亭]里,几位好友拿出茶具泡起茶来。
饮茶之余,桌上摆满了鲜嫩的菱角,以为茶食。
喝着茶、吃着菱角,几位好友开始批驳古今人物、畅聊稗官野史,兴致浓时,还唱起歌来——这下可好,一下把山林中的鸟惊得飞起来。
举目四望,湖边人家多已睡去,但见几点零散的灯火[注:此时西湖尚在杭州城外,与杭州城之间有城墙相隔]。
月光下,湖面波光粼粼,远处的西湖群山则若隐若现,引人遐思:不经意间,我的思绪回到了九年前……

当日同游的好友——夏丏尊

上次我来杭州,当时很多好友都在,文耀斋、田毅侯两位[注:两人平生不详]常来看望我,还一起到西湖上饮酒谈天。
光阴流逝,一下子九年过去了,当时的好友,如今天各一方,有的已经离我而去——欢畅的场景,仍旧历历在目,可那种快乐却再也回不去了!
刘孝标云:“魂魄一去,将同秋草”[注:语出《梁书•刘峻传》,意思是说,自己生前一文不名,去世后会像枯草一样无人问津]。
我的人生又会如何呢?一声长叹!

一番感慨后,创造已经很晚了,大家赶紧整顿东西,准备回去。
此时,四周万籁俱寂,只有满天繁星,与湖中众人。
回去的路上,只见远处野火将熄,犹如青烧[注:当为一种烧制瓷器的工艺];湖边的杨柳,垂下绿丝绦来,像是进入了梦乡。

到了房间里,点上一盏灯,迟迟没有睡意:窗外传来阵阵风声,像淅淅沥沥的秋雨,光阴流逝,真是无可奈何啊!
夜深了,困意终于袭来,我一阵激灵,赶紧提起笔,记下这一晚上的经历和念想……

晚清期间的断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