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李白的《秋登谢朓北楼》“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辛弃疾的《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在这些登高诗词中,最经典确当属杜甫的《登高》。

他在人生最困难的时候,写下大唐最牛的一首七律,被誉为古今第一。

全文如下:

杜甫人生最艰难的时刻写下大年夜唐最牛的一首七律被誉为古今第一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羽觞。

关于杜甫,我们也知道,堪称唐朝最“悲苦”的墨客

他出身官宦世家,青年时也曾有过一段洒脱的漫游日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年少的壮志凌云。

后来家道中落,又屡试不第的他,困守长安,受尽白眼,“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然而这还不是最糟糕的,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原来杜甫和妻儿在鄜州的羌村落(陕西)避难,后来他听闻唐肃宗在灵武继位,便想着前去投奔。

不料路上竟被叛军掳走,押至长安。

幸而当时他声名不显,半年后便逃出长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便是此时所写。

逃脱后的他也曾短暂地追随唐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后世称他为“杜拾遗”便是由于这个官职。

不久他因对时政的不满,便辞去了职务,带着家人,一起流落,几经辗转才到了四川成都。

在严武等好友的帮助下,建立了浣花草堂,这才过了几年安生日子。

公元765年,曾帮助他的好友高适、严武等人相继去世,再次陷入窘境的杜甫离开了成都,天涯流落。

767年的秋日,56岁的杜甫一起流落,来到了夔州

那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眺望远方,眼中所见秋天景色萧瑟非常,再遐想到自己飘零的出生,一时百感交集,于是便有了这首千古绝唱。

这首诗堪称杜甫水平最高的一首七律,无生平僻字却出神入化,至今无人超越。

诗歌首联便以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意象,营造了一幅凄清的秋天景色图:天高云淡,秋风猎猎,耳边不断回旋着悲惨凄凉的猿猴声;他将目光由高处转向远处的沙汀小洲,只见飞鸟在荒无人烟的渚沙中飞旋盘桓。

这里一个“急”、一个“哀”无形中便引领着读者进入了一种忧伤的情境,而这也奠定了全文“悲哀”的感情基调。

更值得把稳的是,一样平常律诗的颔联、颈联都讲究对仗,但是杜甫这首诗的第一联便是千古绝对。

“风急天高”对“渚清沙白”,“猿啸哀”对“鸟飞回”,有条有理,动静结合,将夔州的秋天景色,墨客的心情描写到了极致。

而这两句不仅是高下对,还是句中对,“风急”对“天高”,“渚清”对“沙白”,这十四字无一虚设,一字难改,就像<《唐诗别裁》所言“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

接着的颔联写的是夔州独特范例的秋日特色,他仰望着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落叶,俯视着奔驰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心中惆怅到了极点。

夔州城雄踞瞿塘峡口,而白帝城阵势嵬峨,以是墨客在白帝城登高了望,三峡之景尽收眼底。

杜甫的《秋兴八首》写的也是夔州的独特秋天景色,“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这里的“无边”、“不尽”写的不仅是落叶和流水,更是他那难以排解的愁苦之情的真实写照。

而“萧萧”、“滚滚”这样的拟声词,不仅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夔州秋天景色的悲惨,无形中也传达出了墨客天涯流落、孤苦无依的愁苦,以及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愤懑。

后世对这两句也是赞不绝口,《后村落诗话》曾言“不用故事,自然高妙”。

颈联和尾联四句由景入情,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墨客的悲惨窘境和苦闷心情。

悲秋本就令人伤感,而墨客又是离家万里,天涯流落,一种羁旅他乡的愁思油然而生。

当时的他还体弱多病,在这样的状况下,拖着残躯登上高台,心中的愁苦可想而知。

历尽了困难困苦的他,头也白了,身体也垮了,然壮志却未酬,潦倒贫苦,灰心丧志的他,又不得不停息了消愁的“酒”。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或是借酒消愁,或是纯挚嗜酒,古代文人就没有不饮酒的,杜甫自然也不例外。

但是当时的他疾病缠身,不得不戒酒,愁苦之情就更难以排解了。

墨客结尾连用“困难苦恨”四字,将他的愁肠百结、愁绪万千写到了极致,真是闻者伤心,听者落泪。

全诗笼罩着一种“悲”的气氛,纵然穿越千年,仍能令人潸然泪下。

而这首诗最成功之处不仅是墨客的写景抒怀,还在于其艺术手腕,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后来明朝的胡应麟在《诗薮》曾说:“此诗自当为古今七律第一”。

不知你认为这首诗能否当得起“古今七律第一”的称号呢?

- END -

作者:凯紫

看完的读者,记得给凯哥点个赞哦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