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读周振甫师长西席的《诗词例话》一书,看到他解读古人诗歌几种发轫(开头)形式,令人觉得清晰了许多。
本文大略转述一下,和诗友们共勉。
一、王士禛谈诗歌的发轫王士禛《渔洋诗话》中谈诗的发轫,提到了谢朓、王维、杜甫的几首诗:
或问诗工于发轫,如何?应之曰:“如谢宣城'大江流昼夜,客心悲未央’,杜工部'带甲满天地,胡为君远行?’王右丞'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高常侍'将军族贵兵且强,汉家已是浑邪王’,老杜'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是也。” 《渔洋诗话》
有人问,作诗长于写开头部分,是什么样子呢? 答案中举了几个例子,有谢朓、王维、高适、杜甫的几首诗的开头部分。
周振甫师长西席评价高适《送浑将军出塞》时,说开头这两句“将军族贵兵且强,汉家已是浑邪王”之以是好,是由于“大气包举,笼罩全篇”:
将军族贵兵且强,汉家已是浑邪王。子孙相承在朝野,至今部曲燕支下。
控弦尽用阴山儿,登阵常骑大宛马。银鞍玉勒绣蝥弧,每逐嫖姚破骨都。
李广从来先将士,卫青未肯学孙吴。传有疆场千万骑,昨日边庭羽书至。
城头画角三四声,匣里宝刀昼夜鸣。意气能甘万里去,费力判作一年行。
黄云白草无前后,朝建旌旄夕刁斗。塞下应多侠少年,关西不见春杨柳。
从军借问所从谁,击剑酣歌当此时。远别无轻绕朝策,平戎早寄仲宣诗。
高适这首诗前两句说了浑将军的特点:族贵兵强,后面全篇都环绕这两句去写。
杜甫的“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也类似,开篇写曹将军的崇高。杜甫这两句和高适的第一句的“族贵”是一个意思。但是高适第一句中的“兵强”在杜甫诗中涌如今第四句:文采风骚今尚存。
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英雄盘据虽已矣,文采风骚今尚存。
学书初学卫夫人,但恨无过王右军。图画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图画引赠曹将军霸》
相对而言,岑参的开头无疑更加简练、精警。
谢宣城即南北朝时著名的墨客谢朓,他的'大江流昼夜,客心悲未央’出自《《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寅》
大江流昼夜,客心悲未央。徒念关山近,终知返路长。
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苍苍。引领见京室,宫雉正相望。
金波丽鳷鹊,玉绳低建章。驱车鼎门外,思见昭丘阳。
驰晖不可接,何况隔两乡?风云有鸟路,江汉限无梁。
常恐鹰隼击,时菊委严霜。寄言罻罗者,寥廓已高翔。
这首诗的前两句为什么好呢?
王士禛(1634年 -1711年 )没有作详细的阐明,比他小了几十岁的沈德潜(1673年 —1769年 )作出理解释,请连续往下看。
二、 沈德潜赞曹植谢朓 高唱与苍莽
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提到曹植诗的发轫,都是“高唱也”;又说谢朓的“大江流昼夜,客心悲未央” 这两句有“极苍苍莽莽”的特点:
陈思极工起调,如“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如“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如“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皆高唱也。後谢玄晖“大江流昼夜,客心悲未央”,极苍苍莽莽之致。《说诗晬语》
陈思王是三国枭雄曹操的儿子曹植,谢玄晖便是谢朓,周振甫师长西席在《诗词例话》中解读时说:
“高唱”,调子高,不平庸。 “极苍苍莽莽之致”,即意境深远阔大;说“高唱”是从音调说的,说“苍苍莽莽”,是从境界说的,这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讲的。《诗词例话》
”高唱“和”极苍莽“并不抵牾。
高唱是一种咏读时声音上的表现,彷佛是从听觉的角度来看问题,但更是从格调上拔高。通过伟大的意象描写和气氛的营造,起到一种陪衬的浸染。
”苍莽“,是从境界上来剖析,意境的深远阔大,是视觉上的感想熏染,同时也开拓了想象的空间。这时谢朓这首诗的妙处。
三、什么是高山坠石、起手突兀
沈德潜又赞赏王维和岑参、杜甫其余几首诗的发轫,有高山坠石一样平常,有起手突兀之感。
起手贵突兀。王右丞“风劲角弓鸣”,杜工部“莽莽万重山”、“带甲满天地”,岑嘉州“送客飞鸟外”等篇,直疑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人惊绝。《说诗晬语》
高山坠石,一定“突兀”。说书师长西席的醒木啪地一声拍到桌子上,立时会吸引到不雅观众的把稳力。 对付醒木,不雅观众们还比较适应,但是路上行走时,忽然从高山上坠下来一个石头,就不仅仅引起把稳了,恐怕要刺激肾上腺素的反应。
王维的“风劲角弓鸣”出自《不雅观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杜甫“莽莽万重山”出自《秦州杂诗》: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杜甫“带甲满天地”出自《送远》:
带甲满天地,胡为君远行。亲朋尽一哭,鞍马去孤城。
草木岁月晚,关河霜雪清。别离已昨日,因见古人情。
岑参“送客飞鸟外”出自《陕州月城楼送辛判官入奏》
送客飞鸟外,城头楼最高。樽前遇风雨,窗里动波涛。
谒帝向金殿,随身唯宝刀。相思灞陵月,只有梦偏劳。
这三首诗的起句,的确很意外和突兀。彷佛武侠剧中的人物出场,不是从门中走出来,而是直接从酒楼上冲破窗户跳了下来。犹如京剧名角出场,一亮相便是高潮,满堂叫好。
又如高山坠石,夹带着听觉与视觉的冲击,不知从何而来,也不知迎面而来的后果如何。不由得令人对付后面的内容产生遐想,吸引大家在接下来的诗句中探求答案。
结束语
总结一下上面几位古人的诗歌发轫,有一个类型最有效果:起句要“突兀”,用出人意料的出场办法提高读者的把稳力。
前几年听高晓松的《晓说》,他曾经说过电视剧与电影的差异,电视剧必须从一开始就要捉住民气,否则不雅观众就换台了。电影可以慢一点,由于你买了票既不会随意跑出去了。
当然,仅仅有好的开头弗成,还要科学地皮算出多永劫光内必须涌现一个小高潮,这样才能牢牢地捉住不雅观众。让他们在剧中,也不会换台。
作诗不也是如此吗?作诗不能虎头蛇尾,有个好的发轫,还必须有得当的内容承接下来。有始有终才能产生精良的作品。
@老街味道
诗歌中的理趣是什么意思,创作时如何表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