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末了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传十二世,历经十六帝。
明朝的天子除朱元璋、朱棣等少数几个英主外,大都荒诞另类,亲近奸臣,倦怠朝政,个中十位天子没有活过四十岁。
靠着一个个“前赴后继”的谏臣的“续命”,大明朝国祚延绵276年。

那么本日

注:本排名为非正式的排名,仅供参考,不喜勿喷。

十、得罪权宦,惨遭肢解——刘球

刘球(1392年—1443年),字求乐,更字廷振,安福(今属江西省安福县山庄乡葛洲村落)人。
明英宗时著名谏臣。
张廷玉评价他:“直言敢谏之士,激于事变,不平不挠,开罪固其所甘心耳”。

明朝历史上十大年夜著名谏臣

永乐十九年(1421),刘球登进士第,授礼部主事,参与编修《宣宗实录》,改翰林侍讲。

正统六年(1441年),明英宗在权宦王振的建议,大举征讨麓川。
刘球上疏谏止,认为开战劳民伤财,建议英宗把稳西北防御,"浚筑沟垣,增缮城堡,勤演习,严守望,以防不料,防患未然之道也"。
但英宗未采纳刘球的建议,王振深恨刘球,蓄意报复。

正统八年(1443年)五月,刘球上书提出十项建议。
对工程营造、大臣选拔、君主修为、刑狱讼案、出巡稽核、对外用兵等力陈见地,但自大的英宗多不采纳。

当初,刘球议论麓川之役时,王振已经忌恨他。
钦天监正彭德清与刘球是同乡,为王振心腹,倚仗王振的权势为奸。
公卿多去拜会他,刘球却不屑往来。
彭德清恨他,便引刘球奏疏中揽权的那段话,激怒王振,王振设计将刘球逮入诏狱,嘱咐锦衣卫指挥使马顺杀刘球。

马顺深夜带着一名小校持刀到关押刘球的地方。
刘球正睡着,立时起身站起,大喊太祖、太宗。
他头被砍断了,身体还站着。
马顺遂将他肢解,埋在监狱门口之下。

景帝登基,赠翰林学士,谥忠愍,于其家乡立祠敬拜。
刘球曾家居读书十年,从学者众,有《两溪文集》。

九、参劾刘瑾,直谏至去世——蒋钦

蒋钦(1458年—1506年),字子修,常熟人,弘治九年(1496年)进士,授卫辉推官。
之后征召为南京监察御史,多次上疏言事。
正德元年,宦官刘瑾流放大学士刘健、谢迁等人,蒋钦与同寅直切进谏,被下诏入狱,施以廷杖,贬为平民。

三天后,蒋钦上疏再谏,痛斥刘瑾是个违逆小人、祸国殃民的盗贼,暗指朱厚照忠奸不辨,请诛刘瑾,天子根本听不进去,蒋钦又被逮捕入狱,杖责三十,但蒋钦誓不罢休,再过三日,第三次上疏,声言与盗贼刘瑾势不两立!
再次要求朱厚照诛杀奸贼刘瑾,否则愿作龙逢、比干,绝不苟且贪生。
此疏呈上,蒋钦再领刑杖三十,血肉模糊,三天后,去世于狱中,时年四十九岁。

据载蒋钦在草拟奏疏时,灯下微微传来鬼声。
蒋钦想到奏折呈上后,必将招来杀身之祸,大概是先人显灵要其罢手,他整理衣冠站立:“果真是先人的话,何不年夜声见告我呢?”话还没有说完,鬼声更加凄厉。
蒋钦叹道:“我已经献身于国家,便只能行忠义之事不能顾念私人,如果我保持沉默而有负国家,而使得先人受辱,还有什么比这更不孝的呢!
”于是他坐下,奋笔写道:“去世则去世矣,奏章断不可改!

八、违逆太祖,去世不认错——王朴

王朴,同州人。
洪武十八年考中进士。
本名权,天子为他改此名。
授官吏科给事中,因直言上谏触犯旨意罢官。
不久起用为御史,陈说时势干余言。
性情鳗直,数次与天子论辩是非,不肯屈从。

人物简介: 一日,碰着事情强行争执。
天子发怒,命令杀了他。
到了刑场,又召回,告谕他说:“你改了吗?”王朴对答说:“陛下不以臣为不肖,提升为御史官,为何如此摧残侮辱?如果臣无罪,为何要杀呢?如有罪,又何必使我活命呢?臣今日只想速去世。
”天子大怒,立即命令行刑。
经由史馆,大喊道:“学士刘三吾记住:某年月日,天子杀无罪御史王朴!
”终极被杀去世。
天子撰写《大诰》,说王朴诋毁,仍旧写下了他的名字。

七、强逆龙鳞,惨遭毒打——李时勉

李时勉(1374年—1450年),名懋,以字行,号古廉,江西吉安安福人,明代官员、学者。
历仕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六朝。

永乐二年(1404年),李时勉中进士,参与修成《太祖实录》。
升为翰林侍读。

明成祖永乐十九年(1421年),三殿失落火,明成祖朱棣下诏搜聚直言。
李时勉上书评论时势计十五项。
朱棣决定迁都北京,但李时勉却上疏反对,还说外邦进贡青鸟使不宜群居天子身边。
这些话都违逆了明成祖朱棣的意志。
明成祖朱棣接着往下看李时勉的其他建议,大都切中时病,明成祖朱棣气得几次将李时勉的奏章扔到地下,但又都忍不住地捡起来再看。

洪熙元年(1425),李时勉又上疏议论政事。
并劝仁宗居丧守孝期间不宜亲近嫔妃,不宜让皇太子阔别于旁边。
隐喻其贪色伤身误朝。
仁宗非常愤怒,将李时勉召到便殿,但李时勉在答辩中绝不妥协。
明仁宗朱高炽气得命武士用金瓜击打李时勉,李时勉三根肋骨被打断,抬出去时都快去世了。

明宣宗时,因言事下狱,至宣德(1426年—1435年)初年复官,官至国子监祭酒。
景泰元年(1450年)逝世,谥号“文毅”。
成化五年(1469年),改谥“忠文”,再赠礼部侍郎。

六、抗命去世谏,流戍云南——杨慎

杨慎(1488年12月8日—1559年8月8日),字用修,初号月溪、升庵,又号逸史氏、博南隐士、洞天真逸、滇南戍史、金马碧鸡老兵等。
四川新都(今成都邑新都区)人,祖籍庐陵。
明代文学家、学者、官员,明代三才子之首,东阁大学士杨廷和之子。

杨慎学识渊博,才华横溢。
一首《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让杨慎家喻户晓,但杨慎眼不藏奸,性情耿直,既失落欢于天子,又结怨于权奸。
虽肚量胸襟壮志,力争报国,但其政治才能在当时难以施展。

武宗朝他就上奏,责怪武宗“胆大妄为,非事而游”,劝他停滞这种荒诞行为。
武宗根本不理睬,依旧我行我素。
杨慎无可奈何,只得称病告假,辞官归里。

朱厚熜继位,授杨慎为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
但他耿直的脾气没有收敛,常常利用讲学的机会引经据典“教诲”世宗,但世宗极有主见,不吃他那一套。
对杨慎横竖看不顺眼,常常借故叫停讲学。

在那场声势浩大的二百人哭阙逼宫的“大礼议”壮举中,杨慎年夜方陈词:“国家养士一百五十年,仗节去世义,正在今日”,并带头呼天抢地,痛号请愿。
这次彻底激怒了朱厚熜,他迅速采纳雷霆手段,把哭得最凶的一百多人扔进了锦衣卫大狱,并赏赐廷杖。
杨慎旬日内被廷杖两次,打得皮开肉绽,险些去世去,然后发配云南永昌卫充军,仕途就此闭幕,大明政坛从此也少了一位治世名臣。

杨慎在滇南时,曾率家奴助平寻甸安铨、武定凤朝文叛乱,此后虽来回于四川、云南等地,仍终老于永昌卫。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在戍所逝世,享年七十二岁。
明穆宗时追赠光禄寺少卿,明熹宗时追谥“文宪”。

杨慎在滇南三十年,博览群书。
后人论及明代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推杨慎为第一。
其诗词曲各体皆备,自有一定的风格。
其诗沉酣六朝,揽采晚唐,创为渊博靡丽之词,成绩深厚,独立于风气之外。
而乐府首倡《花间》,影响隆、万以下风尚,同趋绮丽。
著作达四百余种,涉及经史方志、天文地理、金石字画、音乐戏剧、宗教措辞、民俗民族等,被后人辑为《升庵集》。

五、直节谏疏,矢志抗清——袁可立

袁可立(1562年4月25日~1633年11月12日),,字礼卿,号节寰,河南归德府睢州(今河南省商丘市睢县)人。
明朝忠臣、民族英雄。
中国十大清官之一。

明万历十七年进士,初任南直隶苏州府推官。
万历二十二年,袁可立奉命巡视京都西城,有天子宠幸的弄臣仗势杀人,百官不敢问,可立重捶抵罪,将罪过张榜于五都衢,然而,天子绕过内阁直接下中旨豁免弄臣。
袁可立不为所动,毅然抗旨将弄臣正法,京师称"真御史"。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升山西道监察御史,五月初,袁可立上疏针砭时弊,言国家大事,奏疏呈上,被夺俸一年。

袁可立不为所动,玄月再次上疏,并直接把矛头指向万历天子,对后宫弄权,朝纲败坏激烈展开批评,将上天异象,时局严厉归咎于万历帝的是非颠倒,贤奸稠浊,力谏天子"亲郊祀,勤朝讲,批章奏,录遗贤,明赏罚,化朋党",天子大怒。
万历二十四年正月初十春节刚过就将袁可立削职为民,沉冤达二十六年之久。
朝中大臣为袁可立鸣冤者十数年不绝,帝皆不听,史称“震门之冤”,袁可立终万历一朝不复出。

泰昌元年八月十七日起尚宝司司丞。
天启元年仲春初四日升本司少卿,七月十六日晋太仆寺少卿。
天启二年三月初七日升通政使司左通政署司事、侍经筵,三月十四日充廷试读卷官,四月初旬日以右佥都御史巡抚登莱。

天启三年十月初六日晋兵部右侍郎。
天启四年三月初三日起七上疏予告归。
天启五年十一月十八日起兵部添设右侍郎。
天启六年闰六月初九日为右侍郎,七月二十八日转左侍郎,十一月二十二日廷推南京户部尚书,十仲春月朔日加兵部尚书致仕。
天启七年八月十二日加太子少保。
累加太子太保,三上疏辞,自此绝意做官”。
南都以子枢加赠光禄大夫太子太保。

袁可立为人公道廉直,识大体,顾大局。
天启年间,魏忠贤专权,东林党人遭受打击,袁可立思想方向东林,阉党已经无法哑忍袁可立的违逆持正,下决心将袁可立排挤出朝。
袁可立当堂抗疏道:"此非挂冠神武门时乎?" 遂上七疏辞官,被迫致仕归里。

崇祯二年(1629年),毛文龙被袁崇焕擅杀,袁可立苦心经营的海上防线渐趋瓦解,致满人敢倾国中之力大举犯明,至此国事日非。
崇祯六年,登莱兵变结束,袁可立呕心沥血首创的登莱防线彻底崩溃,冬十月十一日,心力交瘁的袁可立薨逝于睢州。

袁可立历经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帝,为 ‘’四朝元老”之臣,诰 ‘’五世恩荣”之赏。
为官刚毅刚烈不阿,敢于为民请命,是明代后期清官廉吏和抗金名臣,策反努尔哈赤姻婿刘爱塔。

清兴“笔墨狱”,其传记和著作遭禁毁。
乾隆四十二年,有关袁可立的《节寰袁公行状》和宋岳飞的《岳鄂王精忠祠记》同时遭清廷封杀令。
相距五百年,两位抗金名臣在此不期而遇。
其灵位被祀于苏州、登州两府名宦祠及河南商丘睢州乡贤祠。

四、痛击魏阉,含笑而去世——杨涟

杨涟(1572年7月10日-1625年8月28日),字文孺,号大洪,汉族,湖广应山(今属湖北广水)人。
明末著名谏臣,东林党人,“东林六君子”之一。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杨涟登进士第。
初任常熟知县,举全国廉吏第一,入朝任户科给事中、兵科给事中。
明神宗病危时,杨涟力主太子朱常洛(明光宗)进宫伺候神宗。
光宗登基后,他极力反对郑贵妃求封皇太后。

杨涟为人光明磊落,不阿附权贵。
明神宗朱翊钧驾崩后,光宗朱常洛登基,但登基刚刚四天后便一病不起。
当时宫中传言,说朱常洛之病是由于郑贵妃供献八位美女身体亏损。
又被郑贵妃的内侍宦官崔文升进了泻药,乃致病情加重。

杨涟于是联结朝臣,共请郑贵妃移宫,欲将她从光宗身边赶开。
又上疏劾崔文升"用药无状",同时戳穿郑贵妃欲封皇太后的野心。
杨涟此疏,措辞锐利,炸药味很浓,朝臣都为他担忧。
三日后,帝宣锦衣卫入宫,大家疑施廷杖,都认为杨涟凶多吉少。
有人劝杨涟赶紧上疏请罪,杨涟执意不从,称“去世即去世耳,涟何罪!

朱常洛驾崩,杨涟成了顾命大臣。
为防止李选侍挟持朱由校干预朝政、扰乱国体。
杨涟联结大臣“逼迫”李选侍移出乾清宫,不滋扰朱由校登基。
有人指其逼之太急有失体统,杨涟以去世抗争:“能杀我则已,否则,今日不移,去世不去。

朱由校登基后,杨涟升为左副都御史。
宦官魏忠贤和朱由校的干娘客氏相勾结,在宫中独揽大权,肆意妄为。
一些官吏纷纭投靠魏忠贤,结成"阉党",打击和排斥东林党人。
杨涟怀着满腔的悲愤,决心挺身而出,讨伐魏忠贤。
杨涟在奏疏中列举了魏忠贤的二十四条罪状,戳穿他伤害先帝旧臣、干预朝政,逼去世后宫贤妃,操纵东厂滥施淫威等罪过,末了指出魏忠贤专权的恶果是"致掖廷之中,但知有忠贤,不知有陛下;都城之内,亦但知有忠贤,不知有陛下"。
要求朱由校"大奋雷霆,集文武勋戚,敕刑部严讯,以正国法"。

杨涟此疏,字字句句,如雷霆万钧,击中魏忠贤的症结。
魏忠贤闻疏后惊骇万状,决定“恶人先告状”,利用天子的宠信,先行申冤,朱由校昏庸无能,忠奸难辨,反而温言抚慰魏忠贤,"严旨切责"杨涟。
自此往后,魏忠贤对杨涟恨之入骨。

同年十月,魏忠贤矫旨责杨涟"大不敬"、"无人臣礼",将杨涟革职为民。
但魏忠贤没有善罢甘休,必欲置之去世地而后快,他指使人罗织罪名,将杨涟下诏狱,严刑折磨,甚至奄奄一息,杨涟仍不屈服,在狱中写下《绝笔》,连续陈述"移宫案"的原形,痛斥魏忠贤紊乱朝纲。

魏忠贤得知后气得七窍生烟,决计除掉杨涟。
魏忠贤的走狗许显纯命人在狱中处去世杨涟,此贼先后以"土囊压身,铁钉贯耳"等手段加害杨涟,但杨涟并未身亡。
后许显纯以一枚大铁钉钉入杨涟头部,终将其害去世,时年五十四岁。
临刑前,杨涟咬破手指,写下血书一封。
称"欲以性命归之朝廷,不图妻子一环泣耳!"写完仰天算夜笑。

后来在崇祯元年(1628年),杨涟得到平反,被追赠为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谥号“忠烈”。
有《杨忠烈公函集》传世。

杨涟终生致力于争“红丸案”、“移宫案”以正宫闱,反阉党以遏止魏忠贤,为挽救混乱的政局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三、敢言立储,冻去世雪堆——解缙

解缙(1369年12月6日-1415年2月22日),字大绅,一字缙绅,号春雨、喜易,江西吉安府吉水(今江西吉水)人,明代大臣,文学家。

解缙与徐渭、杨慎一起并称为明朝三大才子,他才智过人,直言好谏,常招人忌惮,屡遭贬黜。
解缙曾向朱元璋上万言书,主见应该简明律法、并赏褒善政 ,朱元璋读后,夸奖其才。
后来,解缙再次呈上《太平十策》进言,再次陈述自己的政治见地,亦得太祖赞许。

李善长因罪被朱元璋处去世,解缙代郎中王国用上疏为李善长辩冤,他又代御史夏长文革疏《论袁泰奸黠状》,历陈御史袁泰唾弃朝纲,贪赃枉法,陷害忠良之罪。
袁泰受到处罚,对此挟恨在心。
朱允炆继位,听信谗言,贬解缙为河州卫吏。

永乐三年(1405年),朱棣召解缙入宫,磋商立太子之事。
朱棣内心想立次子朱高煦。
希望解缙能够支持。
但解缙却直言道:"为长,古来如此。
皇太子仁孝,天下归附,若弃之立次,必兴争端。
先例一开,怕难有宁日,历代事可为前车之鉴。
"朱棣听后不悦。
后朱高炽带领明朝大军讨伐安南,解缙亦上疏劝阻,朱棣不听。

朱棣虽立朱高炽为太子,但却偏爱次子朱高煦,恩宠甚隆,礼秩超过了嫡亲标准。
解缙上疏劝阻朱棣说:"启争也,不可。
"朱棣随即大怒,斥其在离间骨肉!

后来朱高煦捉住解缙在朱棣北征期间私情太子的痛处,以“无人臣礼!
”之罪请父皇将解缙下诏狱,解缙当时正同反省王到广东公干,一起上,他俩看到赣江两岸旱情严重,便上疏请凿赣江通南北,引水灌田。
奏书刚至,朱棣更加愤怒,诏令锦衣卫逮捕解缙入狱。
后在朱棣授意下,锦衣卫都指挥佥事纪纲用酒将解缙灌醉,然后埋在雪堆中,活活冻去世。

解缙自幼颖悟绝人,他写的文章雅劲奇古,诗豪宕丰赡,书法小楷精绝,行、草皆佳,尤其善于狂草,与徐渭、杨慎一起被称为明朝三大才子,著有《解学士集》、《天潢玉牒》等;总裁《太祖实录》《古今列女传》;主持编纂《永乐大典》;墨迹有《自书诗卷》《书唐人诗》《宋赵恒殿试佚事》等。

二、弹劾严嵩,含冤而去世——杨继盛

杨继盛是嘉靖一朝著名谏臣,他31岁中进士,历任南京吏部主事、兵部车驾司员外郎、南京户部主事、刑部员外郎。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蒙古首领俺答汗数次带兵入侵明朝北部边疆,严嵩的干儿子,大将军仇鸾请开马市媾和,杨继盛上书《请罢马市疏》,力言仇鸾之举有"十不可五谬",仇鸾挟恨在心,进宫密奏朱厚總,构陷杨继盛,杨继盛被下诏狱,后贬为狄道典史。
被贬一年后,嘉靖帝念其有先见之明,重新起用杨继盛,并连续升迁。

杨继盛为忠君报国,决心弹劾奸臣严嵩,在徐阶的支持下,杨继盛上《请诛贼臣疏》,历数严嵩"五奸十大罪"。
痛斥其奸险巧佞、结党营私,把严嵩的盗权窃柄,误国殃民的罪状奏列得触目惊心,人神共愤。
但昏聩的嘉靖帝受严嵩引诱,大怒之下将杨继盛再下诏狱,施以杖刑,直打得皮开肉绽,几近残废,但杨继盛谈笑伏法,誓不屈服。

他对朋侪送来止痛的蛇胆酒慨然拒之,并英气曰:“岂有怕打杨椒山者?椒山自有胆,何必蚺蛇哉!”并于半夜摔碎瓷碗,用手拿碎片割腐肉,肉被割尽,筋挂膜,他又用手截去。
看得狱卒闻风丧胆,杨继盛却意气自若。

徐阶、王世贞为他多方奔忙求救,但圣听蒙蔽,奸臣严嵩操控了生杀大权,杨继盛终被公开处决,弃尸于市。
临刑前作诗曰:"浩气还太虚,赤心照千古。
生前未了事,留与后人补。
天王自圣明,制作高千古。
平生未报恩,留作忠魂补。
"天下相互涕泣传颂此诗。

一、直怼嘉靖,险遭绞刑——海瑞

海瑞是明朝著名的清官。
海瑞生平,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
他立志做一个不谋取私利,不谄媚权贵,刚直不阿的好官,因此他自号"刚峰",取其做人要刚强正派,不畏邪恶的意思。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海瑞参加乡试,写了一篇《治黎策》,在这篇策论中,海瑞对海南黎患不绝的现状,提出开通十字道路,设县所城池,中峙参将府兵备道的独到见地。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海瑞进京城参加会试。
向朝廷上《平黎策》,再次重申了他的治黎策略,但他的建议并未引起朝廷的重视。

明世宗朱厚熜深居西苑,荒怠朝政,专事玄修,大臣们纷纭投其所好,争献祥瑞之物。
在大臣杨最、杨爵上疏开罪往后,没有人敢说评议时政。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仲春一日 ,海瑞备好棺材,安顿好家人。
向世宗呈上《治安疏》,批评世宗迷信巫术,生活奢华,不理朝政等弊端。
明世宗读了海瑞的《治安疏》,十分愤怒,把《治安疏》扔在地上,对旁边侍从说:"快把他逮起来,不要让他跑掉。
"在宦官黄锦的奉劝下,依然余怒未消,但世宗对海瑞的批评缄默。
连读几遍,不由嗟叹,他把《治安疏》留在宫中数月。
曾说:"这个人可与比干比较,但朕不是商纣王。
"

但朱厚總对海瑞《治安疏》里责怪教训君父的激烈言辞实在无法忍受,每每想起,恨得咬牙切齿,遂逮捕海瑞关进诏狱,深究主使的人。
有阁臣主见对海瑞处以绞刑,海瑞命悬一线。
幸赖徐阶等人极力斡旋,才得以缓刑。

后来世宗在驾崩前,遗诏赦免了以海瑞为代表的所有谏言诸臣,海瑞遂被开释出狱,官复原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