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酒祝东风。
且共从容。
垂杨紫陌洛城东。
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
此恨无穷。
今年花胜去年红。
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清朝乾隆、嘉庆期间的著名词学家黄蓼园评价说:

按末二句忧盛危明之义,持盈保泰之心,在天道则亏盈易谦之理,俱可悟得。
大有理趣,却不庸腐,粹然儒者之言。
令人玩味不尽。

喜好诗词的朋友,常常在诗歌的赏析中见到“理趣”二字。
那么,什么是诗歌中的理趣?又如何在诗词的创作中表达出来呢?

诗词创作中若何理解并表现出诗词的理趣

一、什么是理趣

用周振甫师长西席的话来阐明 :

用诗来说理,又有诗味,便是要在描写景物中含有理趣。
《诗词例话》

那么,什么是“在描写景物中含有理趣”呢?

钱钟书师长西席在《谈艺录》中作过诠释:

若夫理趣,则理寓物中,物包理内,物秉理成,理因物显。

也便是说,诗中阐述义理的时候,不可以干巴巴地说教,而是通过描写事物或者景物来反响出来。

这种诗家的理趣也有不同的分类,有的是整首诗有理趣,有的是诗中的几句有理趣,有的直接点破,有的蕴藉一些须要自己领悟。

二、 真实景物中的理趣 只缘身在此山中

元丰七年七年(1084年),苏东坡从黄州移汝州时,偷闲去游览庐山
路上看到陈令举的《庐山记》,对文中记载的李白和徐凝的咏《庐山瀑布》进行了点评:

这天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个中云徐凝、李白之诗,不觉失落笑。
旋入开先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辞。
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东坡志林·记游庐山》)

评价完了这两首诗往后,苏轼按耐不住,又写了首著名的庐山诗:

横算作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孔,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这首诗的主旨是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孔,只缘身在此山中。
意思是人们每每陷于事物之中,由于见不到全貌而迷惑。

墨客用前两句描写庐山的特点,后两句提炼出来一个道理。

三、比喻手腕的理趣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的《不雅观书有感》用比喻来说理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前两句也是描写景后,后两句说理。

不过前两句不同于苏轼直接描写真实的景物,而是用比喻手腕。
实际上是“不雅观书”而不是不雅观“半亩方塘”,所谓的“天光云影”也是指其读书的收成,墨客用具体的意象表现出来。

四、独立意象以拟人手腕表达的理趣

陶渊明有诗云: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落,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个中有“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个中羁鸟、池鱼的意象是墨客自喻,用拟人的手腕表达作者厌倦官场生涯、神往归隐山林的空想。

这首诗与朱熹和苏轼作品不同,朱、苏二人整首诗是一个理趣的整体。
而陶诗则是个中一部分表现出来的理趣。

杜甫也有《后游》诗云: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江山、花柳彷佛在期盼别人欣赏,而大自然等量齐观毫无私心。
这种义理的阐述,通过江山与花柳这种详细的意象来表示。

羁鸟、池鱼、江山、花柳都是拟人,这种拟人的手腕,与朱熹以甲物比乙物的比喻又有不同。

结束语

用诗来说理,一定要避免直接的说教和论理。
通篇没有景物的说理,大多没有诗味,例如:

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
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邵雍《冬至吟》)

诗歌的味道,必须由得当的意象组合天生,越有画面感,越有诗味,例如王维《辛夷坞》,通篇写了一个“寂”字: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纭开且落。

“寂”中的生命,虽然无人关注,但是他们自生自灭,生生不息。
作者挑了“芙蓉花”这个意象来表达。

好比想要导演一部主旋律影片来解释祖国的伟大,一定要设计几个人物角色,安排一个故事情节,通过人物的表现让不雅观众能够感想熏染到导演的意图。

@老街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