蓦然回顾,田间已是一片荒漠,远山在寒烟中若隐若现。

繁华萧然落尽,人间至此雪盛。

清人洪升有诗云“溪深难熬痛苦雪,山冻不流云”,三首“雪”诗,重逢唯美冬日。

1.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出自唐代王维的《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溪深难熬苦楚雪山冻不流云三首古诗与冬相拥与雪共舞

寒更传晓箭,清镜览衰颜。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

借问袁安舍,翛然尚闭关。

王维生平多次隐居,坐禅学佛,寄情山水。

王维的诗歌一如他出仕为官的态度,随性自然,淡泊宁静,读之宠辱偕忘。

这首《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描述了一幅清寒、阔大、寂静的夜雪图,表现了他对朋侪的深切关怀。

冬夜里,寒意阵阵,不知不觉,已是拂晓时分,报时的更鼓敲了一次又一次。

清晨醒来,通亮的镜子中清晰地映照着干瘪的容颜。

那么诗人为何会如此干瘪呢?

原来昨夜,北风猎猎,吹过竹林,纵然隔着窗子,也能听见那淅淅沥沥的响声。

风吹竹子,再加上牵挂朋侪,一夜难眠,自然精神怠倦,干瘪不堪。

接着画面一转,墨客推开大门,只见对面的群山已被皑皑大雪覆盖,这才惊觉,原来昨晚听到的不仅是风声,还夹杂着雪声。

雪花纷纭扬扬,深巷里,广庭中已是白茫茫的一片,安静极了。

可是此时的墨客却无心欣赏这晶莹洁白的琉璃天下,他想到了贫寒贫乏的朋侪胡居士,想必此时的他该当和袁安一样,紧闭柴门,翛然高卧吧。

整首诗来看,中间两联写景,将大雪纷飞的景象描述得极其灵动自然,末了尾联抒怀,以“袁安卧雪”的典故赞赏了朋侪安贫乐道,随遇而安的精神。

用笔空灵,意境悠远,令人玩味不尽。

2.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

出自唐代贾岛的《雪晴晚望》。

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

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

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

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

贾岛是中唐墨客,从前曾出家为僧,后来在韩愈的支持下还俗,并参加了科举考试,却屡屡落榜。

由于从前的经历还有科考的落败,以是他的诗中多荒凉枯寂之境,苏轼以“郊寒岛瘦”四字概括了他的诗风。

这首《雪晴晚望》是他落第后,寄居圭峰草堂寺所写,描述的是雪后初晴的美景,令民气驰憧憬。

那是一个冬日的傍晚,雪霁天晴,墨客走出寺庙,乘兴嬉戏。

他站在山顶上,倚着竹杖,眺望远方,只见雪后的远山近水,更加清幽素雅。

夕阳西下,暮云低垂,宛如层层帷帐,笼罩着潺潺流淌的溪流。

这时一个瘦弱的樵夫,扛着一捆柴草,沿着窄窄的山路,缓缓而下,回到了那早已被白雪覆盖的茅屋。

在看着樵夫返回茅屋后,墨客的视线转向了远处的山岗。

他看到了什么呢?

只见一场熊熊大火燃烧着枯黄的野草,而在那浓烟中,依稀可见一棵古松傲然地特立在山石间。

“野火烧不尽,东风吹又生”,这是野草,“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这是松树。

野草生命力之兴旺,青松之顽强挺立,尽在个中。

饱览了寒冷又充满活气的山色后,墨客踏上了归途,远处传来悠扬的钟声,他的心中更加宁静。

整首来看,既写出了冬日的寒冷,符合墨客一向冷峭的风格,但是清冷寒寂中又带着点点活气,末了的尾联又从听觉入手,钟声杳杳,韵味无穷。

3.溪深难熬痛苦雪,山冻不流云

出自清代洪升的《雪望》。

寒色孤村落暮,悲风四野闻。

溪深难熬痛苦雪,山冻不流云。

鸥鹭飞难辨,沙汀望莫分。

野桥梅几树,并是白纷纭。

洪升是清代著名戏曲家,和孔尚任(《桃花扇》的作者)齐名,世称“南洪北孔”,其代表作《永生殿》问世后曾引起社会轰动,被后人评价“千百年来曲中巨擘”。

这首《雪望》是他的诗歌代表作,以白描的手腕描述了一幅山村落雪景图,苍茫辽阔,自然圆融,历来为后世所称道。

冬日的薄暮,暮色苍茫,寒风呼啸,迢遥的山村落里一派寂静。

一条溪流环抱着村落落,溪水深深,雪掉队便融化了。

而远处的山峰却彷佛被冻住了,连空中的白云也结束不动了。

寒色,悲风,山冻,流云不动,可以想象当时的景象有多冷了。

再来看颈联,画面转向了更广阔的空间。

水中的汀州和岸边的沙滩,也早已被白雪覆盖,远了望去,一片银白,完备分不清哪里是沙滩,哪里是汀州。

那飞掠而过的水鸟,是沙鸥还是鹭鸶,更是难以分辨。

连断桥边的几株梅树也挂满了积雪,那洁白的花瓣不知是梅花,还是雪花。

整首诗来看,由远到近,又由近及远,以白描的手腕描述了一幅极其阔大又清新自然的雪景图。

尤其是后两联的鸥鹭、野梅,为原来有些苍白,凄冷的画面增长了几分活气灵气,升华了整首诗的意境,读来令民气醉。

岁月里的雪,有陌上花开的妩媚,有浮水轻烟的淡泊。

携一缕风,踏一场雪,盈一怀淡然,世事沧桑,安之若素。

“溪深难熬痛苦雪,山冻不流云”,三首古诗与冬相拥,与雪共舞。

-END-

作者:解忧诗词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