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緌:古人结在颔下帽带的下垂部分。
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彷佛下垂的帽带,故云。
②流响:蝉连绵不断的鸣叫声。

【译文】

垂着触须饮着清清的露水,长鸣声从疏朗的梧桐树中传出来。
栖居高处声音自然远扬,并不是由于借助了秋风的传送。

11月6日手抄唐诗1蝉作者虞世南

【赏析】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期最早的一首,颇为后世所称道。
墨客以蝉喻君子,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和栖高饮露的特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流响”写蝉声的清越,隐斧正人的高标逸韵;末二句暗斧正人品质高洁,无须凭借外力的帮助,自然能够隽誉远播,表达了墨客对高洁品质的神往和追求。

清人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
同一咏蝉,虞世南‘居年夜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
比兴不同如此。
”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寓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遇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境界和风格,塑造出各具特色的艺术形象。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卷十九中评价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质。
”本诗与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蝉》并为唐代文坛“咏蝉”诗三绝。

作者简介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余姚)人。
隋炀帝时官起居舍人,

唐时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世称“虞秘监”。
唐太宗称其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为“五绝”,为太宗“十八学士”之一。
其书法刚柔并重、骨力道劲,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大家”。
诗擅五言,典雅雍容,有齐梁余风。
《全唐诗》存其诗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