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能够觉得到,这是两种不同的孤独。

柳宗元的孤独,透着一种寒意,一种雪窖冰天中断港绝潢的失落落;李白的孤独,却有着青山碧水间行藏在我的洒脱。

一、柳宗元《江雪》与李白《独坐敬亭山》

柳宗元这首《江雪》,写作日期相对明确一些,是其写于谪居永州期间,柳宗元在33岁-43岁之间: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李白独坐敬亭山与柳宗元江雪您喜好哪一种孤独

李白《独坐敬亭山》 写作日期不详,有人说是753年,李白52岁。
也有人说作于761年,李白60岁: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两首诗前两句都是写环境,写远景。
柳宗元诗中,鸟都飞走了,人也见不到,在李白诗中,连天上的云都变得孤单。

后两句不同,柳宗元写了一个独钓寒江雪的老翁,李白写了一个独自看山的痴男人。

二、二人境遇不同,心情不同

1、少年得志中年坎坷的柳宗元

柳宗元少年得志,793年,仅仅21岁的柳宗元进士及第,俗话说: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但是柳宗元之后卷入了永贞改造,以至于他生平仕途不顺。
805年,永贞改造失落败后,他被贬谪到了永州,在永州,柳宗元一待便是十年。

815年(元和十年)2月, 柳宗元回京。
3月,柳宗元被改贬为柳州刺史。

从长安到永州,柳宗元从斗志昂扬的改革派成了一个贬谪他方、十年无人问津的小小司马。
可以想象柳宗元当时的苦闷。

相对李白,柳宗元困于永州,羁绊过多,并没有太多的自由。

2、行藏在我志向不改的李白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21岁进士及第,李白(701年—762年)在24岁才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李白在41岁才通过羽士和公主的引荐,终于登上了自己人生的顶峰,比柳宗元多用险些20年的韶光。

李白虽然没有机会一展抱负,但是自己主动放弃离开了长安,这和柳宗元被贬谪完备不同。

比较较柳宗元,李白是自由的,无拘无束,洒脱得多。

三、柳宗元的孤独

《江雪》是一幅冷色调的画面,天寒地冻中,让我们感想熏染到情面冷暖。

柳宗元的孤独,是一种困于牢笼的孤独。
整首诗中鸟飞绝、人踪灭,暗示自己遭遇的不仅仅是孤独,而是一种困境。
在这种困境中,只有无奈地独钓寒江雪。

清人王尧衢《古唐诗合解》评价说:

江寒而鱼伏,岂钓之可得?彼老翁独作甚稳坐孤舟风雪中乎?世态寒冷,宦情孤冷,如钓寒江之鱼,终无所得。
子厚以自寓也。

在永州期间,柳宗元还做过一首五绝《入黄溪闻猿》:

溪路千里曲,哀猿何处鸣?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

孤臣泪已尽,但是不知道未来的出路在哪里?这是一种孤独地坚持,柳宗元不知道,自己一贯坚持了十年。

四、李白的孤独

李白的诗,有一种青山绿山间的娴静。
李白的孤独,彷佛是自由闲适中偶尔感想熏染到的孤独。

柳宗元与李白实在都肚量胸襟大志,柳宗元参与了永贞改造,因此被政敌牢牢钉在了永州。

李白的志向是造诣鲁仲连一样的功业,可惜他从来未曾拥有过柳宗元的机会,也因此没有特殊针对他的政敌,李白也没有经历过柳宗元受到的那种伤害。

有人说《独坐敬亭山》写于761年,即李白去世的前一年。

在之前的757年,壮心不已的李白参与永王起兵平定安史之乱,没想到永王的行动并没有被天子哥哥所收受接管,自己反而成了叛兵。
李白因此被流放夜郎。
759年,流放的半路上李白幸运地碰着大赦。

​李白经历了这次事宜之后,该当明白自己的时期已经由去了。
昔日的年夜志壮志成了永久无法实现的想象。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生平中起起伏伏,经历了那么多一事无成,好歹捡回一条命,可能只有这座无语相对的青山能够抚慰自己的心灵吧。

辛弃疾曾经在自己的词中,偷来李白诗意写道:

甚矣吾衰矣。
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
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
问何物、能令公喜。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情与貌,略相似.........

反响的心境,都是一种壮志难酬的故作洒脱,实在对付自己命运的无奈。

​结束语

柳宗元离开永州返回长安后,不久又被贬到了柳州,4年往后就去世了。
享年47岁。
21岁及第的时候,他可能想不到大好的出息成了泡影。
此后的生平,都没有机会东山再起了。
他诗中的孤独,透露着寒冷孤寂,彷佛暗示了他未来灰暗的结果。

李白洒脱地游戏于人间。
他诗中的孤独,是一种壮志难酬的遗憾,但是“两不厌”三个字,又充满了一种自由和洒脱的精神。

无论哪一种色调,好诗总会引起读者的共鸣,您更喜好哪一种孤独呢?

@老街味道

定不负相思意,宋词中这首著名的卜算子,为什么多了一个定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