蹒跚学步的孩子读着杜甫的“小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耄耋之年的老苍悟着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他忧国忧民、挥毫赋诗,留下了1400多首随处颂扬的诗篇,是我国诗坛承前继后、承前启后的集大成者,他的诗被后世称为“诗史”,他被后世尊为“诗圣”。杜甫之于每一位中华儿女来说从不陌生,他的诗句印刻在了我们的文化自傲中。
那么,在探寻汉字起源的路途上,我们能在杜甫故里探求到什么呢?
“汉字作为中华精良文化的载体,对付增强民族情绪具有十分主要的意义。一千个人,便有一千首贰心中的杜甫的诗,忧国之切、仕途之志、归乡之喜、爱子之心,你都可以在他的诗句中找到共鸣。”杜甫故里讲解员孙言言说道,曾有一位前来嬉戏的老太太听她讲解“三吏”“三别”,情到深处、潸然泪下,经讯问才得知,这位老太太起先离去家乡多年,晚年时再踏家乡故土,对杜甫诗中的思乡心切深有体会。
从杜公祠开始,途经瞻雪阁—出身窑—上院—壮游园—三友堂—怀乡苑—万汇园,路途中,留神到一处处得以“超过时空”的角落,同样谈及了汉字承载的民族情绪能够相通。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回籍。”见到“杜甫”正乘舟而来,悲喜交集的他已是“涕泪满衣裳”。一起而行,“杜甫”高兴淋漓地大声抒发着无限的喜悦之情。蓟北已收,颠沛流离的苦日子终于拨云见日,这一次,“杜甫”如愿以偿地踏上了家乡巩义的地皮,回到了他出生和少年期间生活的地方,岸边游人一齐说着“杜公,月是故乡明,欢迎回家”。
据先容,实景剧《杜甫归来》通过领悟灯光舞美设计、视觉听觉艺术,打造场景式、沉浸式主题演出,让游客们“零间隔”与诗圣杜甫面对面,实现一场超过一千多年的“超时空对话”。“杜甫”的扮演者岳泳锟见告,“在反复琢磨立意、考虑剧情、推敲台词的过程中,我对杜甫逐渐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他不再只是书中须要背诵的一篇课文的作者,而是真切地感想熏染到了他的深奥深厚苍凉、他诗词韵律里的屈折有力。”作为巩义人,岳泳锟非常自满可以通过穿越的办法为杜甫圆上归乡梦,他希望能将杜甫的家国情怀和中国传统诗词文化渗透给每一个游客。
诗词蕴含着中国的汉字之韵,在杜甫故里可以看到汉字承载的民族情绪是相通的。而在探寻汉字起源的过程中,汉字以其独特的构造形式、书写办法,影响、造就了中华民族根本的天下不雅观、代价不雅观,是民族精神的符号,是民族情绪的载体,是中华文明赖以存在的根本。
大河网董蕾
来源: 大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