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一位墨客非常热爱大自然,有一次出差时顺便欣赏沿路的风景。可是他就创造了一个奇怪的征象,虽然花儿残酷、飞燕盘桓,却到处不见人烟,于是作者便赋诗抒怀。下面分享唐代二流才子的七律,远近结合,虚实相映,结尾更是发自肺腑。
自苏台至望亭驿,人家尽空,春物增思,痛惜有作,因寄从弟纾
唐代:李嘉祐
南浦菰蒋覆白苹,东吴黎庶逐黄巾。
野棠自发空临水,江燕初归不见人。
远岫依依如送客,平田渺渺独伤春。
那堪回顾长洲苑,烽火年年报虏尘。
李嘉祐是中唐墨客,天宝年间进士及第,官至台州刺史。作者曾在江阴担当县令,有一次他从苏州前往望亭驿,途中瞥见四处都是烽火硝烟,百姓们背井离乡,房舍皆空。墨客心中怅惘,便抒写了这首七律,寄赠给远方的堂弟。苏台,即苏州台;望亭驿,在苏州西北大约60多里。
当时由于江浙藩镇刘展作乱,又加上各地民不聊生,引发农人叛逆,于是动乱不息。墨客看到面前这些荒凉的情景,不仅感慨,“南浦菰蒋覆白苹,东吴黎庶逐黄巾。” 春回大地、万物活气,南面的水滨菰蒋茂盛、白苹覆水,可是到处都看不见人影,东吴的庶民百姓都纷纭追随叛逆师而去。
菰蒋,是一种水中的草本植物,俗称茭白。黄巾,本义是东汉末年的黄巾军,这里代指农人叛逆师。一个“逐”字,表达出当地十室九空的悲惨景象。
接下来墨客进一步描述了途中的景象,“野棠自发空临水,江燕初归不见人。”作者瞥见野外的棠梨树在水边着花,却无人不雅观赏。南归的燕子在江面上翱翔,却不见昔日的人烟。才子采取了拟人写法,借助花、鸟渲染出江南的荒凉景象,写景细微,具有比兴意味。
作者通过“野棠、江燕”这两个春天里的意象,委婉地展现出此处极其荒漠的场景。虽然作者并未表达一句悲叹,但是墨客的愁情早已满溢于字里行间。“不见人”三字,承上启下,贯穿于全篇。
墨客又将视线移向远处,“远岫依依如送客,平田渺渺独伤春。” 不远处重峦叠嶂、绵延不断,平坦的野外辽阔无垠、一片微茫,它们彷佛也在默默感伤。渺渺,渺茫开阔的样子容貌。
这两句场面阔大,寓情于景。远岫依依、平田渺渺,墨客留恋江南,心中却又不免感到悲哀。大美的风光,无人欣赏;宝贵的资源,也不见人影。墨客仿佛来到了一个荒无人烟的地界,实在不久之前,这里还曾那般热闹繁荣。
结尾终于抒发出无尽的感慨,“那堪回顾长洲苑,烽火年年报虏尘。” 墨客不愿回望苏州,古老而俏丽的长洲苑,也未能幸免于烽火,频年遭受着战乱的不断侵扰。
长洲苑是唐代时苏州的风景胜地,与西汉的上林苑可以相提并论。“那堪”二字,表达出作者不忍目视的情状。美好的事物却被如此摧残,真令人感到震荡。
李嘉祐的这首七律远近结合,虚实相映,充满了感伤和惆怅之情。作者在前三联通过“菰蒋、白蘋,野棠、江燕,远岫、平田”等意象的描写,重点突出了“不见人”的悲戚之感。结尾将抒怀与叙事相结合,传达出发自肺腑的忧虑之情。
作者虽然并非身在晚唐,但是他也亲眼目睹了百姓们流落失落所、美好家园一片荒废的景象,于是心中便模糊地开始担忧。作者虽然处江湖之远,却忧庙堂之事,值得人们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