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题名,这是古代学子追求的辉煌目标。“晨鸡初叫,昏鸦争噪。那个不去尘凡闹?路迢迢,水迢迢,功名尽在长安道。”这,便是实况写照。对付一个正派官员而言,获取功名、步入仕途,这是报国爱民的开始,施展才华的发轫。
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仲春,白居易以精良成绩考取了进士。其后数十年的仕途生涯解释,他是一个品端行正,勤政清廉,有抱负有良知有作为的好官。
白居易生平担当过不少不同岗位的官职,从他不同期间的诗文里,可以看出他的俸禄多寡;从这些自报官俸的诗句中,可以看出他的清廉、奉公和磊落。
从前,白居易写过一首《初除户曹,喜而言志》的诗:“诏授户曹掾,捧诏感君恩。戴德非为己,禄养及吾亲。弟兄俱簪笏,新妇俨衣巾。罗列高堂下,拜庆正纷纭。俸钱四五万,月可奉晨昏。廪禄二百石,岁可盈仓囷。……”俸禄虽薄,但他情满愿足。
35岁时,白居易在京畿周至县担当县尉。酷暑日节,身入田间,体察民苦,并写出了不朽名篇《不雅观刈麦》。诗中有言:“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这时的白县尉,细察民情,怜贫惜弱,感同身受。对自己并不丰硕的薪水,由衷生愧。此后,他又在《卖炭翁》中写道:“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可见那个年代,百姓们民力凋敝、备尝艰辛,但是,大多官员却熟视无睹,熟视无睹。像白居易这样目睹现状,自觉有愧的官员,犹如百里挑一。
担当校书郎一职时,他写诗有云:“幸逢太平代,天子好文儒。……小才难大用,典校在秘书。……俸钱万六千,月给亦有余。……遂使少年心,日日常晏如。”这时的白居易,忠于职守,勤奋上进,老实履职。
37岁时,白居易担当左拾遗的官职,俸禄一下子翻了几番。他在诗中写道:“月惭谏纸二千张,岁愧俸钱三十万。”此时的墨客,仍在考虑如何直言上谏,问心无愧地对得起自己的俸禄。
50岁时,白居易才在长安城买下属于个人的第一所屋子。白驹过隙啊,从32岁入仕到50岁买房,18年的韶光里,白居易绝大部分韶光都是租房住宿。因之,他对无房体会切身:“游宦京都二十春,贫中无处可安贫。”
在杭州做刺史时,他的薪水趋多,自谓生活舒适,心满意足。他曾这样写诗记述:“云我五十余,未是苦老人。刺史二千石,亦不为贫贱。”
54岁时,白居易当了苏州刺史。他在《题新馆》中对自己的俸禄写诗记述:“十万户州尤觉贵,二千石俸敢言贫?”但是,他在诗中又写道:“重裘每念单衣士,兼味常思旅食人。”忧民之心,跃然纸上。
此后,白居易做太子少傅时,情形是“月俸百千官二品”。该当为同寅倾慕。但是,他接着又说:“朝廷雇我作闲人。”可见,白居易不愿无功受禄,他生平孜孜追求的是鞠躬尽瘁,卓有实绩。
太和七年(公元833年),白居易又被授为“太子来宾分司”。此时,他的俸禄是“伊予再尘忝,内愧非才哲。俸银七八万,给授无虚月”。看来,不但俸禄有了增加,而且可以按月领取。但是,墨客仍是怀才不遇,闲居虚职。
70岁时,白居易辞请停职,薪水随之停发。此时,他只好 “先卖南坊十亩园,次卖东郭五顷田”“然后兼卖所居宅”。就这样,他还“但恐此钱用不尽,即先朝露归夜泉”。此阶段,是白居易一辈子最为困苦难堪的一段日子。这也解释,清廉生平的白居易,虽历辉煌,但无积蓄。
好在,此后他又以刑部尚书致仕。这样,才得到了个中一半的俸禄。墨客临终之前在《自咏老身示诸家属》诗中云:“寿及七十五,俸沾五十千。夫妻偕老日,甥侄聚居年。粥美尝新米,袍温换故绵。家居虽濩落,家眷幸团圆。置榻素屏下,移炉青帐前。书听孙子读,汤看侍儿煎。 走笔还诗债,抽衣当药钱。支分闲事了,爬背旭日眠。”悟彻人生的白居易,澹泊明志,晚年闲适。较之那些欺民受贿、讹诈打单、未能善终的贪官而言,白居易慎终如始,功成身退,让人景仰。
无论自己的生活多么清淡闲怡,白居易心里挂怀的,总是贫苦百姓。他在《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一诗中写道:“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难怪,当时周至民谣这样赞誉白居易的清廉秉公、深得民心:“自古衙门面向南,理在后边钱在先。县尉改衙面向北,钱路堵衙理通天!
”
从白居易诗中,可以看出他不但清廉,而且勤奋。他在《郡斋旬假命宴呈座客示郡寮》中写道:“公多及私少,劳逸常不均。况为剧郡长,安得闲宴频。”在《秋寄微之十二韵》中写道:“清旦方堆案,薄暮始退公。可怜朝暮景,消在两衙中。”
白居易为民造福,深受拥护。他在《别州民》中写道:“耆老遮归路,壶浆满别筵。…… 唯留一湖水,与汝救荒年。”足见杭州百姓对墨客卓越政绩的深切戴德,对他的离任依依不舍。
如果单从数量上看,按照白居易的社会地位,所得俸禄亦为不菲。但是,当时的官俸制度,规定不少公务应酬由官员自费包袱(这正是一些官员贪腐的借口,也是制度防腐的漏洞)。加之白居易乐善好施,应酬繁多,以及多次调任迁居用度,有限的俸禄,并不宽裕。
我国历史上,虽然各级官员万万千万,可是没有一人能像白居易那样,通过自己的诗文,真真切切地将自己的实际俸禄说得明明白白,让后来人理解得清清楚楚。千古一人,难能名贵!
白居易将官俸公诸社会的做法,反响出他的襟怀坦白、光明磊落。斯时的官场,敢有此举者,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公道耿介,政绩获赞;无恶名劣迹;经得起社会监督等。可以推测,一个不具备以上条件的贪官,若果自曝官俸,岂非抱薪救火、盗鼓敲卖?
白居易以诗述薪,不但表明了他的源清流净、竭诚尽节,而且,这些诗文也给我们留下了研究唐代官俸制度,乃至唐代历史的真实资料。同时,这些宝贵诗文,也为后世官员励志砺行、廉明从政首创了先河,树立了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