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像

在福建泉州开元寺内,有一座小石亭,石亭内树立有一石碑,上面刻着郭沫若先生长西席的七律《咏泉州》,可见泉州公民对郭老的敬仰,在开元寺内立碑的除了康熙天子,便是郭沫若了!

(清)康熙御书碑

郭沫若《咏泉州》诗碑

郭沫若咏泉州七律诗赏析

郭老《咏泉州》全文如下:

“刺桐花謝刺桐城,法界桑蓮接大瀛。
石塔双擎天浩浩,喷鼻香炉独剩铁铮铮。
亚非自古多兄弟,唐宋以來有会盟。
收复台澎今又届,乘風风破浪待群英。

這首诗既高度概括了泉州城的发展历史和文化渊源、风貌特色,又抒发了郭老對泉州辉煌历史的礼赞,还寄托了对解放(统一)台湾的希望。
因此,重读郭老的《咏泉州》,对当前的台海场合排场化解仍旧有主要意义。

下面就逐句赏析郭老的《七律 咏泉州》:

“刺桐花謝刺桐城”

五代十国期间盘据闽南地区的军阀留從效(906年-962年)在闽国灭亡前后的福建动乱中,相继攫取了泉州、漳州二地,被南唐封为清源军节度使,累加至同平章事兼侍中、中书令等,进爵晋江王,后来还被宋太祖加授为“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戴恩奉国保庆元勋”等。

留从效在统治闽南的十余年内,组织当地公民广植刺桐树,并将刺桐作为泉州城的边界界。
加之其休战安民、守旧版图、重视文教、发展农业,在泉州培植浩瀚港口群,招徕外洋商贾,开展海上丝绸、瓷茶贸易之路。
因此,泉州的“刺桐城”声名远播东南亚、西亚乃至非洲。

刺桐花开

但郭沫若与夫人于立群是一九六二年十一月(冬天)到的泉州,当时刺桐花已经谢了,以是,郭老用了“刺桐花谢刺桐城”来解释到泉州的时节。

“法界桑莲接大瀛”

在开元寺大殿上,有幅“桑莲法界”匾额,记载着“桑开白莲”的典故。

开元寺大殿《桑莲法界》匾额

据传,开元寺所在地原为唐代当地大财主黄守恭的桑园。
某日,黄守恭梦见一和尚向他乞地盖道场,他虽乐善好施,却舍不得将桑园无偿奉献,于是故意作难地说:“如果须园中的桑树能三天内开出白莲花我就把桑园送给你建道场。
”谁知第三天,满园的桑树真的就盛开出了白色的莲花,黄守恭被这种神奇的反常征象感化,就兑现诺言,将桑园捐献出来,培植了佛教道场“莲花”寺,后来改名“开元寺”。

开元寺西侧至今还有遗留下来的枝干龙蟠的老桑树,被标注为“桑莲古迹”。

桑莲古迹一

桑莲古迹二

“石塔双擎天浩浩”

在泉州开元寺内,有两座高大、挺立的石塔, 是中国现存最高的一对石塔。

东侧的为“镇国塔”,高48.27米,始建于唐咸通六年(公元865年)。

东塔

西侧的为“仁寿塔”,高45.06米,始建于五代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

东、西塔历经风雨侵袭,地震摇撼,仍屹然特立,表现了宋代泉州石构建筑和石雕艺术的高度造诣,是古城泉州的文化地标,也是中国古代石构建筑宝贝。

西塔

“喷鼻香炉独剩铁铮铮”

在开元寺大殿裡曾放置着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捐钱铸献的千斤铁喷鼻香炉,供喷鼻香客们敬佛焚喷鼻香的喷鼻香炉,现在已经被作为文物保护起来了。

大铁喷鼻香炉

“亚非自古多兄弟,唐宋以來有會盟”

记叙了泉州海外交往、贸易从唐宋期间就茂盛发达,描述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忙。
从泉州“刺桐港”出发到天下各大港口城市,亚非朋侪往来泉州进行贸易的悠久历史,既有韶光之长,又有空间之广,气势磅礴、震荡民气。

郭沫若题写的“泉州古船陈设馆”

郭沫若题写的“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收复台澎今又届,乘风破浪待群英”

郭老在一九五八年“八.二三”炮战后不久来到泉州,遥望对岸的台澎金马,自然会想起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劳苦功高,而当前台湾仍旧未能与祖国大陆统一,他的心情肯定是很焦急的。
这两句诗既表达了郭老对当时国人的警觉,更是对当前后人的鞭策。

一九六二年,为了纪念郑成功逝世三百周年,郭沫若还创作了电影剧本《郑成功》,但不知何故,至今也没有人拍摄这部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意义的历史巨片!

郑成功铜像耸立在泉州“郑成功山顶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