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日我们再读一首欧阳修的经典送别词《踏莎行》,这首词高下阕的末了两句,都是千古名句。

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欧阳修经典送别词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一样平常来说,送别怀人诗词,要么从离人的角度来写,要么从居者的视角来写,而这首词,上阕从离人的视角写,下阕从闺中人的视角来写。
一种离愁,两面兼写,情致深婉细切。

上阕写离人越行越远,离愁越远越深。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候馆:即旅舍。
《周礼·地官·遗人》:“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

草薰风暖:薰,喷鼻香气侵袭。
草薰,即春草散发的喷鼻香气。
明代杨慎《词品》:“佛经云:‘奇草芳花能逆风闻薰。
’江淹《别赋》:‘闺中风暖,陌上草薰。
’正用佛经语。
六一词云‘草薰风暖摇征髻’,又用江淹语。

征辔(pèi):行人坐骑的缰绳。
辔,马缰绳。

起三句,用离人旅途中的范例事物,写离人渐行渐远。
离人住宿的旅社前,梅花已经凋残,暗示韶光是早春时节,离人途经小溪走过小桥,那里的柳树抽出了细条,“柳”字暗点离情。
早春时节,小草散发出清香气,东风和暖,离人轻摇缰绳,征程渐远。
“草薰风暖”,用江淹《别赋》的典故再次暗点离去的相思之情。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迢迢(tiáo):迢遥的样子。

离人渐行渐远,离愁越远越浓,直至无穷无尽,就像路穷迢迢不断流向远方的春水。

用春水喻愁,暗承李煜“问君能有多少很多多少愁,宛如彷佛一江春水向东流”之意,不过欧阳修所写的离愁,不像李煜的愁那样彭湃,而是一个不断加深过程。
流动春水与离人的征程交合在一起,切时切景,用春水写离愁,仿佛随手拾来,但又无比贴切,故成名句。

词的下阕写闺中人对离人的思念。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盈盈:泪水充斥眼眶之状。
粉泪:泪水流到脸上,与粉妆和在一起,故称“粉泪”。

危阑:指高楼上的栏杆。

离人远去后,闺中人柔肠寸断,满眼含泪,泪水流下,打湿了佳人脸上的粉妆,那楼虽高,就不要去倚栏了望了,由于离从已经远去,再高的楼,也看不到离人的身影。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平芜(wú):平坦地向前延伸的草地。
芜,草地。

那大地的尽头,是绵延的春山,而行人更在春山之外。

末了这两句,也是被历代评家讴歌的名句。

明代王世贞《艺苑卮言》:“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此淡语之有情者也。

读欧阳修的这首词,让人感到的是一种“明丽的哀伤”,离去是让人伤心的,但并不是撕心裂肺的伤痛,无论是离人还是闺中人,都怀着对对方美好的感情,这种感情,对双方都是一种安慰。

从欧阳修用的字眼来看,梅残柳细,草薰风暖,都不是让人伤魂的景物,相反,是美好而温暖的,离去虽然让人伤心,但彼此的思念,也让民气坎温暖,以是春山春水尽皆有情。

不过,伤心是外在的,而温暖是潜在的,这种情绪,须要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