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梳理自己的读书操持,间隔2024年的一年读三十本书的目标,差距还有点远。安排好今日该做之事,其他的韶光都安排给了读书。
窗外,雨还在持续,这样的雨天,又是周末,读读书,是一种休闲,更是一种人生的态度,应和这样的景象,读读古诗词更有韵味吧。
翻开书,接着上次的阅读,连续往下读,恰好读到了《定风波》这里,重温苏轼的两首《定风波》,思绪随之飘远。
苏轼,在经历“乌台诗案”后,侥幸活命,被贬到黄州,连同受到此案影响的还有王巩,更是被贬到了岭南。
苏轼到黄州三年后,有一次,同朋侪一起出游,遇雨,未带雨具,同行者,免不了的是沮丧。然而苏轼却是其余的一种心情,写下来流传千古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缓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后来,王巩从岭南归来,苏轼在黄州为王巩接风洗尘,看到被贬岭南的王巩没有想象的那么干瘪不堪,乃至精神矍铄,彷佛还年轻了许多,于是苏轼问起缘由,王巩笑着说“幸亏有她”。
这个她,是王巩府里的歌姬,名字叫宇文柔奴,她陪同王巩一起去到岭南,在岭南那个湿热的不毛之地,宽慰劝解王巩,使得王巩安然度过几年的被贬生涯。
苏轼听罢,便问宇文柔奴:“岭南生活是否艰巨?宇文姑娘可还习气吗?”
宇文柔奴淡然说到:“前朝白乐天诗云: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又云: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柔奴虽鄙人,这些年在岭南,安安心心侍奉大人,倒是以为跟家乡也没什么差异。”
一个歌姬,身处艰巨的岭南之地,尚能以如此淡然的心境而待之。苏轼甚为感慨,写下来第二首《定风波》:“······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使女。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两首《定风波》,写尽了苏轼,王巩以及宇文柔奴在面临被贬,面临环境险恶,面临困难困苦时的那种洒脱,通透,以及谈笑若定的人生态度。
反不雅观生活在当下的我们,与千年之前的苏轼他们比较,生活可谓是不可同日而语。但是人生的路上,又何尝不是千回百转?我们亦有太多的不公正,太多的烦躁和纠结,太多的不知所谓,太多的困难困苦····
只是,面对这些,大多数人给出的态度是抱怨,躺平,乃至有些的人走向极度。
为什么差距会这么大,实在关键的核心在于,人生的态度千差万别。
实在,不是我们不成材,也不是我们不学习,我们也不乏喝过太多的心灵鸡汤和看过很多的励志故事。也曾经每每对这些鸡汤喝的有些的腻味,被这些励志的故事冲动的一塌糊涂。然而,在此之后,依旧是自怨自艾,重复着前面的路。
有时,静心去想,是哪些的励志故事太高大上,间隔我们太远了吧。
本日,当我们再次的静下心来,看看苏轼,在韶光的长河里,我们有千年之遥,但是面对生活中的那些平常事,我们却并不迢遥。苏轼也好,王巩也好,宇文柔奴也罢,他们的通透、洒脱就渗透到日常的生活当中。
或许,我们可以多读读这些的古诗词,从中和风小雨的去感想熏染那些生活中的风雨,生活中的坎坷无奈和伤感。逐步的,我们的不平之心就会平复下来,心境也就逐渐的静下来,细细的去想,我们该如何面对当下的生活和事情。
实在,只要我们想,我们也可以活的一样的通透,正如这些日子,听陶矜老师的视频,她说,我们快乐和悲哀的按钮,永久在别人手里,别人按了你的快乐按钮,你就快乐;别人按了你的忧郁按钮,你就忧郁。我们从来就没有操纵和节制我们自己的人生。当你忽然有一天,明白过来,你把统统操纵的权利放在自己的手里,更多的关注自己,更多的屈服自己内心的呼声,你也就活的通透了。
是的,就像苏轼,宇文柔奴一样,生活的好与坏,就看有一颗什么样的心,来看待眼下的统统,吾心安处是吾乡,面对风雨,一蓑烟雨任平生,生活就没有那么多繁芜和繁琐,简大略单的生活,开愉快心的过好每一天,我们又何尝不是一种洒脱和豁达呢?
读读古诗词吧,从中得到一些力量,让我们得生活复归与安然和宁静,今后余生,少一点纠结,多一份豁达;少一些躺平,多一些快乐。
(此处已添加书本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