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客登高所见的清秋薄暮景致,个中“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二句历来随处颂扬。
这两句诗写的是远景,从山上眺望四周,天和地显得是那样的广阔,山和水又是那样的清远,天边的树看上去细如荠菜,而江畔的小洲则象是落在江中的一弯月牙。
这两句写景,既可以看出墨客不雅观察细致,也可以看出他炼字的功夫。
用一“若”字,解释树之眇小,了望若荠;而一个“如”字,又点明了月之皎洁,江畔洲渚,在暮色之中,是那样地白,那样地亮,切实其实就像是一轮明月。
两句写景,不仅写出了秋日山野特有的景致,而且写出了秋色的明净、高远和俏丽。

这首诗开头四句就从登高了望写起。
首句“北山白云里”,写墨客所在之地。
墨客登上北山,只见白云环抱,恍若瑶池一样平常。
这就不禁使人遐想起《穆天子传》中所写周穆王驾着八匹骏马巡游天下,曾在昆仑山北的西王母之宫,与西王母宴饮,乐而忘返。
而眼下墨客所登的北山,正是类似那昆仑山的地方。
作者这样写,不但写出了对张五的怀念,而且把读者也带进一个幽远、俏丽的境界,使读者和墨客一起,为接下来的“隐者自怡悦”而欣然憧憬。
次句“隐者自怡悦”,是写墨客自己的心情。
隐者,即隐士,隐居的人。
由于墨客登上高山,了望白云,那种恬淡、超俗的意境,那种悠然自得、任运随缘的心绪,自然就流露出来了。
因而“自怡悦”三字,就成了前后两句的纽带,既点出了墨客登上北山的缘故原由,又奥妙地转到下面的诗句上来。
下面四句,便详细写墨客登山了望的情景和感想。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两句起,进入题意。
“相望”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
由思念而登山了望,望而不见朋侪,但见北雁南飞。
这是写景,又是抒怀,情景交融。
雁也看不见了,而又近薄暮时分,不禁心中悲戚,然而,清秋的山色却使人逸兴勃发。

“时见归村落人,平沙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是写从山上四下眺望。
天至薄暮,村落人劳动一日,三三两两逐渐归来。
他们有的行走于沙滩,有的坐歇于渡头。
显示出人们的行动从容不迫,带有几分清闲。
再放眼向远处望去,一贯看到“天边”,那天边的树看去细如荠菜,而那白色的沙洲,在薄暮的朦胧中却清

秋登兰山寄张五这首诗是一首怀人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