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申明:常清君在自媒体平台发布的每一篇文章,都因此本人的专业知识、自身履历以及人生阅历等,经由独立思考后,负责撰写并反复修正的原创作品。
常清君导读:自古描写春天的文学作品浩如烟海、数不胜数。上千年来,这些经典之作至今依然动人心扉、引人入胜、发人深省、令人憧憬。在此又一个春天即将来临之际,常清君特从被誉为中华文学三大宝贝的唐诗、宋词、元曲中,摘取个中精华佳作,再次与大家共同赏析品味,一起欢迎春天的到来。
中华文化中杨柳的象征意义在中华文化中,柳树自古以来就具有非常独特的象征意义,由于“柳”与“留”谐音,以是在古诗文里,杨柳大多象征着离去、送别、挽留之意。
如果从植物学的角度来说,柳树是中国的原生树种(也便是说是隧道的土生土长的中华原生物种),天下上柳树品种约有520多种,中国就有257种,约占了总数的一半旁边,柳树一年中成长期较长,萌芽早,落叶晚,南方个别种为常绿树。
“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期间的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已经涌现了,《诗经·小雅·采薇》中写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其他描写柳树的古诗词中的佳句更是俯拾皆是、胜不胜数,常清君在此随举数例:
1、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唐代)《竹枝词》
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上苍。杜甫(唐代)《绝句》
3、羌笛何须怨杨柳,东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唐代)《凉州词》
4、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宅情。李白(唐代)《春夜洛城闻笛》
5、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唐代)《送元二使安西》
6、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唐代)《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
7、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落。陆游(宋代)《游山西村落》
绝妙比喻成为千古绝唱常清君这次要说的是唐代贺知章的《咏柳》:
咏 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仲春东风似剪刀。
在统共60多种修辞手腕中,比喻是最为常见的一种,险些谁都会用,但究竟用得是否贴切,用得是否新颖,用得是否文雅,却有高下之别。
被称为“吴中四士”之一的盛唐墨客贺知章写的这首咏物诗,首句把柳树在春天里新长出的嫩叶比喻为碧绿色的玉石,第二句把满眼望去路边不计其数的柳树成千上万根轻垂的柳条,比喻为随风飞舞的绿丝带,已经是非常的贴切、新颖和文雅了,但作者更为高明的比喻还在背面:他把东风形象地比喻为了“剪刀”。
不过,常清君更乐意想象理解为:因限于七言绝句的字数和韵律,作者采取了省略的办法(古诗里常用的创作手腕),或者采取了借代这种修辞手腕,实在他真正想表达的是:东风就像一位手持剪刀的能工巧匠,把柳树叶修剪成了都雅俊秀的苗条的形状。
而在常清君的心目中,东风更像是一位秀外慧中、拥有织女一样平常女红(指女子所做的纺织,缝纫,刺绣等事情和这些事情的成品)高本领的美少女,把万千柳树裁剪出了碧玉丝绦般的形象,为春色平添一份诗意。
除了比喻之外,作者还在短短四行28字的诗句中,利用了设问(自问自答)和拟人等修辞手腕。每当常清君在春季里瞥见柳树的时候,面前仿佛浮现出平时隐身不见的仪态万千、风情万种的春姑娘,手持剪刀以追风逐电般的速率,瞬间把万千柳树裁剪成型,于是便禁不住拿出智好手机逐一拍照留影。
“碧玉”一词,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千百年来就与秀美端庄的女孩子有关,《乐府诗集·碧玉歌》中写道:
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
感郎义气重,遂得结金兰。
现今仍旧有“小家碧玉”这一针言。
在常清君眼里,不仅东风是美仙女的化身,一棵棵柳条低垂、柳叶苗条的柳树,也是一个个亭亭玉立的碧玉小家女,给人无限遐想……
常清君云:问谁人所为,春姑娘巧手裁出。
常清君存心用情写好每一篇原创文章,期待着您的关注、点赞和评论
原创作品,如若转载等,请标明文章作者、出处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