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破浣溪沙》李清照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
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古诗词赏析 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李清照 宋词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远景致雨来佳。
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古词今译:

两鬓已经稀疏病后又添白发了,卧在床榻上看着残月照在窗纱上。
将豆蔻煎成沸腾的汤水,不用强打精神分茶而食。

靠在枕上读书是多么闲适,门前的景致在雨中更佳。
整日陪伴着我,只有那深奥深厚蕴藉的木犀花。

注释讲授:

(1)摊破浣溪沙:别号《山花子》。
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
在唐五代时即将《浣溪沙》的高下片,各增长三个字的结句,成为“七、七、七、三”字格式,名曰《摊破浣溪沙》或《添字浣溪沙》。
又因南唐李璟词“菡萏喷鼻香销”之下片“小雨梦回”两句颇有名,故又有《南唐浣溪沙》之称。
双调四十八字,平韵。
(2)萧萧:这里形容鬓发华白稀疏的样子。
(3)豆蔻:药物名,其性能行气、化湿、温中、和胃。
(4)分茶:杨万里《澹庵坐上不雅观显上人分茶》诗有云:“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由此可见,“分茶”是一种奥妙高雅的茶戏。
其方法是用茶匙取茶汤分别注入盏中饮食。
(5)书:《历代诗余》作“篇”字。
(6)酝藉:宽和有涵容。
《汉书·薛广德传》:“广德为人,温雅有酝藉。
”(7)木犀花:即桂花。

品鉴鉴赏:

这首词创作于作者的晚年,是一首抒怀词,紧张写她病后的生活景况,委婉动人。
词中所述多为平凡之事、自然之情,淡淡推出,却起扣民气弦之效。

词中系相对病前而言,由于大病,头发白了许多,而且掉了不少。
至此,作者即刻打住,下句另起一意。
这个处理极妙,意思彷佛是说,头发已经那样,何必再去管它,还是收拾今后罢。
这不仅表现了作者的乐不雅观态度,行文也更简洁。

下面接写了看月与煎药。
由于还没有全好,又夜里,作者做不了什么事,只好安歇,卧着看月。
“卧看”,是由于大病初起,身子乏力,同时也解释作者心情闲散,心不在焉,两字极为真切。
“上”字解释此乃初升之月,则此残月当为上弦月,此时入夜还浅。
病中的人当然不能睡得太晚,写得极为逼真。
上句写的是衰象,此句却是乐事,表明作者确实不太以发白为念了。
“莫分茶”即不饮茶,茶性凉,与豆蔻性正相反,故忌之。
以豆蔻熟水为饮,即含有以药代茶之意。
这又与首句呼应。
人儿斜卧,缺月初上,室中飘散缕缕暗香,一派闲静气氛。

下片写白日消闲情事。
不雅观书、散诗、赏景,确实是大病初起的人消磨光阴的最好办法。
“闲处好”一是说这样看书只能空隙无事才能如此;一是说闲时也只能看点闲书,看时也很随便,消遣而已。
对一个整天闲散家的人说来,有时下一次雨,那雨中的景致,却也较平时别有一种情趣。
末句将木犀拟人化,结得隽永有致。
“木犀”点出韶光。
本来是自己终日看花,却说花终日“向人”,把木犀写得非常多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木犀的喜好,见出她终日都把它不雅观赏。
“酝藉”,写桂花温雅清淡的风姿。
木犀花小淡黄,芬芳徐吐,不像牡丹夭桃那样只以冶艳媚人,用“酝藉”形容,亦极得神。
“酝藉”又可指蕴藉喷鼻香气而言。

此词格调轻快,心境怡然自得,与同时其他作品很不相同。
通篇全用白描,措辞朴素自然,情味深长。

创作背景:

这首《摊破浣溪沙》,从“病起萧萧两鬓华”可以看出创作韶光,当是李清照后期作品。
“木犀花”点出月份当在八月,桂花开时。
当时正值大病初愈,心情渐好遂填此词。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
嫁与礼部侍郎赵挺之的儿子赵明诚,夫妻感情很好。
精通音律,善于诗文,词作造诣最大。
后为避战辗转江南,词风发生变革,与早期的清新明快不同,显得凄婉低沉。

专注诗词,专注国学,感谢你每天都“在看”